
春秋 時 冉求 和 仲由 的合稱。 冉求 ,字 子有 ,亦稱 冉有 。 仲由 ,字 季路 ,一字 子路 。二人皆 孔子 弟子,長于政事。古代認為他們是為政者的楷模。 漢 應劭 《風俗通義·正失》:“ 伯楚 名 彭 ,清拟 夷 叔 ,政則 冉 季 ,歷典三郡,緻位上列。” 唐 賈至 《授崔寓給事中制》:“有 冉 季 之政事,兼 應 劉 之詞藻。”
“冉季”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來源:
“冉季”指春秋時期孔子弟子冉求(冉有)和仲由(子路)的合稱。兩人以擅長政事著稱:
古代文獻(如《史記》《風俗通義》)常将二人并稱,作為為政者的楷模,如唐代賈至《授崔寓給事中制》中“有冉季之政事”即引用此典故。
部分資料(如)提到“冉季”引申為地位卑微者,但該說法未見于高權威性文獻,可能與漢代官員冉瞻之子混淆,建議以孔門弟子合稱為主。
建議關注權威典籍如《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或《論語》中冉有、子路的記載,以深入理解該詞背景。
冉季(rǎn jì)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它可以指代夏季末期的一個特定時期,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狀态或特征。
冉字的部首是冫(bīng),總計7畫。
季字的部首是子(zǐ),總計8畫。
冉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僖公十九年》:“冉季麇人之次曰少季。”原意為次于麇人的稱號。後來演變為指代夏季末期的意思。
在繁體中,冉季的寫法和簡體一樣。
在古代,冉季的漢字寫法有時候會稍有變化。例如,冉字的上部會寫成“㠯”,而字季的上部會寫成“孑”。
1. 今年的冉季來得特别晚,天氣依然酷熱。
2. 這個城市的冉季常常是陣雨頻繁,炎熱難耐。
3. 冉季的尾巴,意味着秋天的臨近。
組詞:冉冉、冉冉升起、季節。
近義詞:暑季、炎炎夏日。
反義詞:春季、秋季、冬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