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獲旌的意思、獲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獲旌的解釋

古代舉行射禮時唱獲者所持的旌旗。《周禮·春官·司常》:“凡射共獲旌。歲時共更旌。” 鄭玄 注:“獲旌,獲者所持旌。”參見“ 獲者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獲旌”為古漢語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字源及曆史語境分析。根據《漢語大詞典》(線上版)記載,“獲”本義為獵得禽獸,引申為取得、得到;“旌”原指古代用牦牛尾或羽毛裝飾的旗子,後衍生出表彰、标識之義。兩字連用可解作“因功績獲得表彰”,多見于古代文獻中記錄戰功或德行嘉獎的場景。

從構詞邏輯分析,“獲旌”屬動賓結構,強調通過實際行動赢得象征性榮譽。例如《周禮·夏官·司勳》提及“凡有功者,銘書于王之大常,祭於大烝”,其中“銘書于旌”的儀式與“獲旌”内涵相通,均指向将功績顯化于旗幟等載體以昭告天下。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研究古代典章制度、軍事獎勵體系時仍具學術價值。權威辭書《辭源》(修訂本)第三冊第2456頁亦收錄相關詞條,印證其作為曆史文化詞彙的合法性。

網絡擴展解釋

“獲旌”是古代射禮中使用的專用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古代舉行射禮時,由負責報靶的「獲者」手持的旌旗()。其核心功能是通過揮動旗幟來示意射箭是否命中目标,相當于古代射箭比賽的信號旗。

二、文獻出處

最早記載見于《周禮·春官·司常》:「凡射共獲旌,歲時共更旌。」東漢鄭玄注:「獲旌,獲者所持旌。」()

三、儀式功能

  1. 報靶标識:射中靶心時,獲者揮動獲旌高呼「獲」,未中則不舉旌。
  2. 等級象征:不同規格的射禮使用不同形制的旌旗,《儀禮》記載天子用「熊旌」,諸侯用「麋旌」。

四、字義分解

五、相關角色

「獲者」是射禮中專司觀察箭靶的執事人員,需通曉《射義》并持旌守候于「乏」(擋箭屏風)後,其職責類似現代射擊比賽的記分員()。

别人正在浏覽...

皚皚杯葛不洎布裘澄墜敕令出彩觸目傷心惷戆辭命翠筱燈火萬家杜茅柴發外諷咒耿節關垂軌操焊喉鶴簡宦海風波戶曹參軍嘉慕膠輵急激巾舞蹶趨巨猾居貿铠扞口戲老兵老哥兒們聯合會連系詞六房隆刑亂朝緑瑩瑩牛腹棚垜仆廁橋鄣啟蕃輕诋傾奪畎渎容華镕式掃彗紗絹索子太虛天王星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帖席拓複網咖象山書院小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