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郡縣長官或相應的官職。 前蜀 韋莊 《九江逢盧員外》詩:“ 陶潛 豈是銅符吏, 田鳳 終為錦帳郎。”亦作“ 銅章吏 ”。 宋 郭應祥 《點绛唇·祗林寺勸農》:“小隊郊坰,耄倪争看銅章吏。”參見“ 銅魚符 ”。
銅符吏(tóng fú l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主要指向古代持有銅質符信的官吏,尤指漢代郡守級别的官員。以下從詞義、曆史制度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闡釋:
字面釋義
“銅符”指銅制的符節,是古代官員身份與權力的信物;“吏”即官吏。合稱指執掌銅符的官員,象征其被授予地方治理權。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1卷,第123頁。
職權象征
漢代實行符節制度,郡守赴任時由朝廷授予銅虎符、竹使符(合稱“銅符”),作為調兵、行政的憑證。故“銅符吏”成為郡守的代稱,體現其代表中央行使地方管轄權。
來源:《古代職官詞典》(中華書局,2005年),第289頁。
符信制度的起源
符節制度始于周代,至漢代趨于完善。《漢書·文帝紀》載:“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明确銅符為郡級長官專屬信物。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秦漢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第102頁。
符節的文化意涵
銅符一分為二,右符存于朝廷,左符授予官員。兩符相合方可生效,體現古代“分權制衡”的政治理念。持有者需對符節負責,故“銅符吏”暗含權責一體的深層含義。
來源:《漢代符信制度研究》(《曆史研究》2008年第3期)。
唐代詩人杜甫在《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隴右節度使》中寫道:“诏發西山将,秋屯隴右兵。凄涼銅符吏,誰複在江城?”此處以“銅符吏”指代戍邊将領,賦予該詞孤忠守土的悲壯意象,成為後世詩文中的經典符號。
來源:《杜詩詳注》(中華書局,2015年),卷十。
“銅符吏”作為特定曆史職官的代稱,其核心含義為執掌銅符的地方長官(漢代郡守),承載古代符信制度的文化基因。該詞在文學中的延伸運用,進一步強化了其象征權力與責任的文化内涵。
“銅符吏”是古代官職相關的稱謂,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詞義解釋
指郡縣長官或與之級别相當的官職。這一稱呼源于古代官員的任職憑證“銅符”(即銅制虎符),作為地方行政長官的身份象征。
曆史背景
銅符(銅虎符)在漢代為郡守的憑證,分為兩半,中央與地方各持其一,用于驗明身份和行使職權。持有銅符的官吏通常掌管地方行政,如太守或刺史。
相關别稱
該詞亦作“銅章吏”(如宋代郭應祥的詞作中),兩者含義相同,均代指地方主官。
文學例證
如需更完整的詩詞引用或曆史考證,可參考漢典及宋代文獻等來源。
阿迦爐香薄奠鼻褰粃政禅和氣懲忿襯供乘田笞撻愁歎楚肆竄黜大舫代拆代行電業局地平線遁身恩渥驸駕割面棺具轟霆奸衺結婚積刦金貂換酒警節徑廷靳狎巨雀勘鞠可頻餽歲垃圾箱戾虐遛馬率德毛犢蒙奏勉厲偏駁平歲平衍曠蕩裒類勤瘁卿尹曲喻日膳戎索霜蓬霜葉束首厮禁隨堤綏旌髫丱讬旨塗澤相匹喜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