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警節的意思、警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警節的解釋

古代帝王出行時,儀仗隊振動符節。警,通“ 驚 ”。《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徐鑾警節,明鐘暢音。” 劉良 注:“馬徐行以警動其節,知君之行止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警節”是漢語中由“警”與“節”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義解析

“警”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釋義為“戒備、敏銳;告誡”,引申為維護社會安全的職業群體(如警察)或警示性行為。“節”指具有紀念意義的日子或儀式規範,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定義為“社會活動中約定俗成的紀念日”。二者結合後,“警節”特指為表彰警務工作者、強化公共安全意識設立的紀念日,例如中國設立的“中國人民警察節”(1月10日)。

二、曆史沿革

根據中國政府網公開信息,該節日于2020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旨在“彰顯人民警察為人民的職業精神”(來源:中國政府網)。其日期選擇參考了“110”報警電話的社會認知度,體現警民共建安全環境的理念(來源:公安部新聞發布會實錄)。

三、社會意義

作為法定職業節日,“警節”包含三重社會功能:1)提升警務群體職業榮譽感;2)普及公共安全法律知識(來源:《人民公安報》相關報道);3)通過開放警營、事迹宣講等活動深化警民互動(來源:新華社專題報道)。

四、文化内涵

從漢字構詞規律分析,“警節”屬于偏正結構複合詞,既保留“警”的護衛屬性,又賦予“節”的儀式化特征,與“教師節”“護士節”等職業紀念日形成同類語義場(參考:《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學術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

“警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帝王出行時的儀仗禮儀。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警節(jǐng jié)指古代帝王出行時,儀仗隊振動符節以示警示或調整行進節奏的行為。其中“警”通“驚”,意為“驚動、警示”。

文獻出處與注解

該詞最早見于《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的“徐鑾警節,明鐘暢音”。唐代學者劉良對此注解:“馬徐行以警動其節,知君之行止也”,意為儀仗隊通過控制馬匹行進節奏,向隨行人員傳遞帝王的行止信號。

延伸說明

  1. 符節的作用:符節是古代帝王權力的象征,振動符節既是對儀仗隊的指令,也起到肅清道路、彰顯威嚴的作用。
  2. 通假字現象:此處“警”通“驚”,屬于古漢語中常見的通假用法,強調通過動作引起注意。

權威性參考

綜合高權威性來源(如、)可知,該詞屬于特定曆史場景下的禮儀術語,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文選》原文及相關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傲童八千裡路雲和月别有滋味漕平朝餐插值法愁紅慘綠處心存亡續絶道賺大霈電子器件杜口反坫梵秘分子生物學負手之歌幹妹子膏場綉浍公利公莫關系說顧而言他果成合節鶴髓弘大黃爍爍耩子膠結借故麂鹿進履擊賞糾墨畿嶽玃猴裈褶龍潛鳳采陋庸迷觑眼木牛流馬那兒平和屏面前月攘美仍舊桑門劍屍葬熟寐缌喪索居睃拉天人師土穰細流晚歇偎侬縣旌閑言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