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貼納的意思、貼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貼納的解釋

謂補貼交納(息錢)。 宋 蘇轼 《應诏論四事狀》:“除已有人承買交業外,并特給還未足者,許貼納收贖,仍不限年。”《宋史·食貨志下五》:“是時數年間,有司以京師切須錢,商人舊執交引至場務即付物,時或特給程限,踰限未至者,每十分復令别輸二分見緡,,謂之貼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貼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應用于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語境中,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在正稅之外,因損耗或運輸等原因,要求納稅人額外補貼繳納一定數額的錢或實物。這通常是官府為彌補稅收在征收、儲存、運輸過程中産生的損耗(如糧食的鼠雀耗、布帛的破損、錢币的熔鑄損失等)而采取的措施。納稅人除了繳納規定的正稅額度外,還需“貼補”一部分額外的“納”入。

二、曆史背景與具體應用 “貼納”制度在中國古代財政史中,尤其在宋、元、明等朝代較為常見。例如:

  1. 宋代: 在征收實物稅(如糧食、絹帛)時,官府會預先估算運輸、倉儲過程中的損耗,将此損耗轉嫁給納稅人,要求他們在正稅外“貼納”一部分作為補償。有時也指在錢币稅收中,因錢币成色不足或官方規定的折算比例不合理,要求納稅人額外貼錢補足。
  2. 元代: 在鹽稅、茶稅等專賣制度中,以及田賦征收中,也存在類似“貼納”的做法,以彌補官府的預期損失。
  3. 明代: “貼納”一詞在文獻中仍有出現,指代各種形式的附加稅或補繳。

三、用法與示例

權威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貼納”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權威來源進行區分:

一、經濟術語(主流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宋代政府要求商人或民衆在特定情況下補貼交納息錢的經濟制度。常見于交引(類似票據)兌換場景,若商人逾期未兌換,需額外繳納一定比例的現錢作為補償。

  2. 曆史背景與用例

    • 蘇轼《應诏論四事狀》提到允許民衆通過貼納方式贖回被沒收的産業;
    • 《宋史·食貨志》記載,商人若超期兌換交引,需按比例“别輸二分見缗”,稱為貼納。

二、成語用法(需謹慎參考)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推卸責任,将事物強加于他人。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讀,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哀戀倍常卑猥比屋可封不教之教慘景崇好從刑粗虜丹書鐵契大秦珠彫棠訂稽凍豆腐剁斧石凡塵繁阜忿葦伏辨福壽無疆高謝閣氣功沽絓結國祯鶴企晦塞胡說僭寵腳印雞豚久旸畸形局錢坑井孔家店駃卒爛桃漓猾蠻僰面網墨士潘灡搶眼遷運情變窮徼窮域求樓取怒肉燎單雄攝齋視保守道收電霜棱停機五火無以塞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