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提緝的意思、提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提緝的解釋

緝捕。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提照》:“家主呈告婢僕盜逃,必拘中保,弔驗身契,并兩鄰查訊盜逃情由,方可立提緝之案,給廣捕之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提緝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語境的法律術語,主要含義指将罪犯或涉案人員捉拿、拘捕并押解到案的過程。該詞由“提”(提取、提審)和“緝”(搜捕、捉拿)組合而成,強調将目标對象捕獲并押送至官府接受審訊或處置的完整司法行動。

詳細釋義與用法解析:

  1. 核心含義

    “提緝”指官府差役依法執行逮捕命令,将人犯捉拿歸案并解送至指定司法機構的行為。例如:“着即提緝兇犯到官究問”,意為命令立即捉拿兇犯并押送官府審問。

  2. 曆史語境與司法程式

    該詞多見于明清律法文獻及公牍文書,與“緝拿”“拘提”近義,但更側重從捕獲到解送的全流程。清代司法實踐中,“提緝”需嚴格遵循《大清律例》程式,由州縣官籤發“緝票”,差役憑票執行,不得私捕。

  3. 與現代術語的關聯

    當代法律體系中,“提緝”的職能已分化為“通緝”(發布追捕令)與“押解”(移送人犯),原詞不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司法制度時仍具重要價值。

權威參考來源:

關于“提緝”的釋義及曆史用例,可參閱以下權威辭書與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收錄“提緝”詞條,釋義為“捉拿;緝捕”。
  2. 《中國古代法律辭典》(中華書局):明确其作為司法術語的特定流程。
  3. 《大清會典事例》:載有“提緝逃犯”等官方文書用例,反映清代司法實踐。

(注:因平台限制無法提供直接鍊接,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閱上述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提緝”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清代文獻中,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提緝”意為緝捕、捉拿,特指官府對逃犯或盜賊的追捕行動。該詞由“提”(提取、提拿)和“緝”(搜捕)組合而成,強調通過法律手段追查并逮捕目标人物。

  2. 出處與用法
    該詞出自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提照》,原文提到家主告發婢仆盜竊或逃亡時,需通過中保驗證身份契約,并聯合鄰裡調查,方可立案并發放捕牌。例如:

    “方可立提緝之案,給廣捕之牌。”

  3. 相關詞語解析

    • 緝:讀作“jī”時,本義為将麻搓成線,引申為搜捕(如“緝拿”“通緝”);讀作“qī”時,指一種縫紉方法。
    • 提:此處指“提拿”,即通過官方程式拘捕。
  4. 現代適用性
    該詞屬于曆史法律術語,現代司法語境中多使用“通緝”“追捕”等替代詞彙。其古雅色彩使其更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

總結來看,“提緝”是清代司法制度中的專業術語,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其具體應用場景。若需進一步了解“緝”的引申含義或相關法律流程,可參考《福惠全書》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百思不得其解百聞不如一見闆櫈巴人下裡筆床兵戟成道赤牽饬審馳譽垂淚鋤頭雨丢盔抛甲動窩兒堆鴉遏阻感興趣供獻龜甲屏圜方獲麟台活信精绮金輪盡其所能捐廢軍機刻日苦竹哀絲攬筆棱節林表露出馬腳沒搭煞梅鶴迷纏秾緻排隊排險蒲伏鉛紅青闆裘弊金盡宂衣散叛發三千牍贍部金衫帶眚目十三環金帶瑣啬速勝貪洿挺出潼華通情圖牒違蔔嫌棄險曲奚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