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頹滅絕。《三國志·蜀志·劉理傳》:“ 安平王 ,先帝所命,三世早夭,國嗣頽絶,朕用傷悼。” 南朝 齊 王融 《畫漢武北伐圖上疏》:“拯玄綱於頽絶,反至道於澆湻。”
頽絶(tuí jué)是漢語古語詞彙,現多寫作“頹絕”,指衰敗到極點或精神崩潰的狀态。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詞義解析
“頽”本義為坍塌、敗壞,《說文解字》釋為“秃皃”,後引申為衰落、萎靡;“絶”同“絕”,意為斷絕、極緻。二字組合後,形容事物衰敗至無可挽回的境地,或指人因極度消沉而喪失意志力。例如《後漢書·孔融傳》中“頹絶之世”即指社會崩壞的時代。
二、文學與曆史用法
該詞常見于古典文獻,如《文選·謝靈運〈拟魏太子邺中集詩〉》注引“頹絶繼以凋亡”,描述連續衰亡的過程。清代姚鼐在《複魯絜非書》中亦用“頹絕”批判文風浮誇導緻的文道衰落。
三、近義與關聯詞彙
近義詞包括“頹敗”“衰頹”“崩潰”等,反義詞則為“興盛”“振興”。其語義強度高于一般表衰落的詞彙,更強調徹底性與終結性。
四、現代語境延伸
現代漢語中,“頹絕”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學術論述,例如描述文明斷層(如“瑪雅文明的頹絕”)或心理崩潰狀态(如“精神頹絕”)。《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列為書面語詞彙,标注為“形容衰敗至極”。
參考資料
《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注》《古代漢語詞典》
關于“頽絶”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頽絶”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頽(頹)”和“絶(絕)”組成:
組合含義 “頽絶”可理解為:
使用注意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文學創作。由于缺乏權威詞典收錄,具體釋義需結合語境分析。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專業文獻進一步考證。
若有具體古文例句,可提供上下文以便更精準解讀。
百鹩巴拮暴溢不遭時乘坐重文楚巫大朝觐盜攘道味點召訪拏風動工具風漢風物崗舍虼蜽皮構虐瓜皮帽孤藏龜組黑白棋恒牙火樹琪花肩甲積讒糜骨解衣盤磅聚會空想寇虣窟窡立眉瞪眼泠綸零餘劉三妹螟蛉子凝冱撇酥兒撲臉兒前修奇股乞儉糗餌球壇群雄柔厚蹂踏神魂搖蕩神經纖維申釋邃曉湉湉天味威攝委劄掀番銜羽小顆顆蠵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