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竊奪;竊取。《新唐書·酷吏傳序》:“ 武後 乘 高 中 懦庸,盜攘天6*權,畏下異己,欲脅制羣臣,椔翦宗支。” 宋 王安石 《蕭注責授團練副使制》:“擅發丁壯,采金蠻夷,侵騷邊人,廢業失職,無鈎考之檢,有盜攘之嫌。”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盜攘漢語 快速查詢。
“盜攘”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dào rǎng,其核心含義為通過非法手段竊取或奪取他人財物、權益。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該詞由“盜”(偷竊)和“攘”(搶奪)組成,強調通過不正當或強制手段侵占他人所屬物。例如《新唐書·酷吏傳序》中“盜攘天權”指武則天篡奪皇權,宋代王安石文中的“盜攘之嫌”則指非法侵占行為。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或曆史文獻,描述權力篡奪、財物侵占等行為。例如: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典文獻或學術讨論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引申含義(如權益侵害、資源掠奪等)。
若需進一步分析古文例句或探讨詞義演變,可參考《新唐書》《王安石文集》等文獻。
盜攘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盜”和“攘”。它的意思是出身、攻擊、響應等含義。
盜的部首是目,它由“自”和“又”的結構組成,總共有10畫;攘的部首是手,它是由“扌”和“襄”的結構組成,總共有14畫。
盜攘這個詞的來源主要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沒有特定的來源。在繁體字中,盜寫作「盜」,攘寫作「攘」。
在古代,盜、攘的寫法也有一些變化。例如,盜在古時候也寫作「賊」,攘在古時候也寫作「攮」。
1. 他是一個盜心之徒,經常偷竊財物。
2. 軍隊正在積極備戰,隨時準備迎擊敵人攘盡敵軍。
1. 盜賊:具有盜竊行為的人。
2. 攘外必先安内:意思是在外部遭受威脅之前,先要消除内部的不穩定因素。
盜:竊、偷、偷竊。
攘:擊、征、攻。
盜:守、守法、正。
攘:護、保、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