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惕栗的意思、惕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惕栗的解釋

亦作“ 惕栗 ”。猶言戰戰兢兢。《墨子·尚同中》:“是以舉天下之人,皆恐懼振動,惕慄不敢為淫暴。” 唐 韓愈 《河南府同官記》:“羣臣惕慄奉職,命材登良,不敢私違。” 王闿運 《禦夷論》一:“聖人得位,要荒以限之,朝貢以羈之,夷狄仰望,莫不惕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惕栗"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典雅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基本釋義:指因警惕而戰栗的心理狀态,既包含對潛在危險的警覺,又帶有因緊張不安而産生的生理反應。《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戒懼戰栗",現代用法多形容人在面對重大責任或危機時高度緊繃的精神狀态。

詞源分析:

  1. "惕"字源自《說文解字》"敬也",本義指恭敬謹慎,後引申為警惕、戒懼,《周易·乾卦》"夕惕若厲"即用此義;
  2. "栗"通"慄",見于《詩經·秦風·黃鳥》"惴惴其慄",表戰栗發抖之态。二字組合後強化了心理層面的緊張感。

使用場景: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政論文章形容執政者的責任意識,或文學作品中刻畫人物面臨危機時的心理描寫。例如清代方苞《獄中雜記》"衆惕栗不敢失法度",生動展現群體嚴守規章的謹慎态度。

近義詞辨析:相較于"警惕"側重主觀戒備,"惕栗"更強調客觀環境壓力引發的身心雙重反應;與"惶恐"相比,則弱化了恐懼感,突出理性克制的警覺狀态。

網絡擴展解釋

“惕栗”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ì lì,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基本解釋

指因恐懼或緊張而産生的戰戰兢兢、戒慎不安的心理狀态,常用來形容人在面對危險、壓力或未知情況時的謹慎與懼怕。


詳細釋義

  1. 詞義核心

    • 表示極度害怕或高度警覺,既有心理上的恐懼(如“不寒而栗”),也包含行為上的謹慎(如“戰戰兢兢”)。
    • 在古籍中常與“恐懼振動”連用,強調因敬畏而産生的自我約束,例如《墨子》中描述“惕栗不敢為淫暴”。
  2. 使用場景

    • 文學語境:多用于描述人物面對威脅、責任時的心理,如韓愈《河南府同官記》中“群臣惕栗奉職”。
    • 現代用法:可比喻對複雜局勢或潛在危機的戒懼,如“投資者對市場波動感到惕栗”。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膽戰心驚。
    • 反義詞:泰然自若、從容不迫、處之泰然。

詞源與結構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典》或《墨子》原文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媪神阿嚏長扇昌亡乘蹑大腳色點簇丁步定價短晷反思發蹤指使廢殘浮名扶手改容館娃宮貴顯含金量河漏洪朗畫廊黃雲谶嘩世動俗火壺盧火山口接墒精甲金葉表覺地軍界連鬓胡須緬隔努牙突嘴盤厲判語平樂館貧寒剖斲喬梓輕飈罄竹難書侵轶求祿取告熱忽辣桑弧蒿矢撒手塵寰聲呼蓍策時體獸火灘船通究無些舞靴仙橋霄半小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