髫童的意思、髫童的詳細解釋
髫童的解釋
幼童。 唐 柳宗元 《道州毀鼻亭神記》:“髫童之嚚,公實智之。” 明 方孝孺 《禦書贊》:“髫童鮐叟,大訓宏謨。”
詞語分解
- 髫的解釋 髫 á 古代小孩頭上紮起來的下垂頭發:垂髫。髫年(指幼年)。髫齡。髫龀(指童年)。 筆畫數:; 部首:髟; 筆順編號:
- 童的解釋 童 ó 小孩子:兒童。童工。童謠。童話。童心。童趣。童真。 舊時未成年的仆人:書童兒。 沒有結婚的:童男。童女。童貞。 未長成的:童牛(沒長角的小牛)。 秃:童山。頭童(喻人秃頂,如“童童齒豁”)。
專業解析
"髫童"是一個古雅且富有文化意蘊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年幼的兒童,尤其強調其尚在垂髫之齡的階段。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字義拆解與核心含義:
- 髫 (tiáo): 本義指古代兒童下垂的短發。在古代,小孩(尤其是男孩)不束發,讓頭發自然下垂,故稱“垂髫”。這個字形象地描繪了孩童的發式特征。
- 童 (tóng): 本義指男奴仆,後引申泛指未成年的孩子,不論男女。
- 合義 (髫童): 因此,“髫童”一詞結合了兩字含義,特指頭發自然下垂、尚未束發的年幼兒童。它強調的是孩子處于幼小、天真爛漫的童年早期。
-
年齡特征與文化背景:
- “髫童”所指的年齡範圍大緻在3、4歲到7、8歲左右,即古人所稱的“垂髫”之年(有時與“總角”之年有交叉或銜接)。這個階段的孩子尚未達到需要束發(男子)或梳特定發髻(女子)的年齡。
- 該詞承載着中國古代的發式禮俗文化,通過發式的變化來标志人生不同階段(如垂髫、總角、及笄、弱冠等)。“髫童”一詞生動地體現了孩童最初始、最本真的狀态。
-
使用語境與文學色彩:
- “髫童”是一個書面語詞彙,帶有典雅、古樸的色彩,常用于詩詞、古文或需要體現文化底蘊的現代書面表達中。
- 它常用來描繪孩童的天真無邪、活潑可愛、不谙世事的形象。例如:“髫童嬉戲于庭前”、“髫童之齡,無憂無慮”。
- 與“兒童”、“小孩”等現代常用詞相比,“髫童”更具形象性和文化韻味。
權威來源參考:
對“髫童”及其構成字“髫”、“童”的釋義,主要依據以下權威漢語辭書:
- 《漢語大詞典》: 對“髫”的解釋明确指出其指“小兒垂發”,并收錄“髫童”、“髫龀”、“垂髫”等詞條,釋義為“幼童”、“童年”。對“童”的釋義包含“兒童”義項。該詞典是中國規模最大、釋義最詳盡的漢語語文詞典之一,具有極高的學術權威性。(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辭源》(修訂本): 對“髫”的解釋為“小兒垂發”,并引《後漢書》等古籍用例。對“童”的解釋包含“未成年的人”義項。該詞典是閱讀古籍、研究漢語詞彙史和詞源的重要工具書。(來源:商務印書館)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雖未直接收錄“髫童”詞條,但對“髫”的釋義為“古時小孩下垂的頭發”,并注明“垂髫”指“小孩子頭發紮起來下垂着,指幼年”。對“童”的釋義包含“兒童”義項。該詞典是現代漢語規範使用的權威标準。(來源:商務印書館)
- 《古代漢語詞典》: 明确收錄“髫童”詞條,釋義為“幼童”。該詞典專門收錄古代文獻中的詞彙,釋義精準。(來源:商務印書館)
“髫童”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發式文化的詞彙,特指垂着短發、處于幼年時期的兒童,蘊含着天真、稚嫩的文化意象,屬于典雅書面用語。其釋義得到《漢語大詞典》、《辭源》、《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的支持。
網絡擴展解釋
“髫童”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分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髫童”指幼童,尤其強調未成年的孩童。該詞由“髫”和“童”組成:
- 髫(tiáo):特指小孩前額下垂的頭發,如《桃花源記》中“黃發垂髫”即用此意。
- 童(tóng):本義為兒童,引申為未婚的、未成年的狀态。
二、字源與用法
- 構詞分析
“髫”為形聲字,從“髟”(長發下垂)、“召”聲,本義與孩童發式相關;“童”指未成年的仆人或兒童。組合後強調年幼且頭發未束起的孩童形象。
- 文獻用例
- 唐代柳宗元《道州毀鼻亭神記》:“髫童之嚚,公實智之。”
- 明代方孝孺《禦書贊》:“髫童鮐叟,大訓宏謨。”
均以“髫童”代指幼童,與“鮐叟”(白發老人)形成對比。
三、相關詞彙
- 垂髫:指兒童垂發,如“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陶淵明)。
- 髫龀:指童年換牙時期,如“髫龀之年”。
四、現代使用
此詞屬古漢語詞彙,現代口語中已不常用,但可用于文學創作或特定語境中以增強古典韻味。
别人正在浏覽...
闆桌常會朝寮尺幅千裡瞅采傳意達典當得道綱道言丢抹獨腳鬼礬課伏枕觥飯不及壺飧貢情貴途過道風國君合同工懷妊歡欲回乾就濕羁累靜神金杏基阯局守空淺口啜列陳令利柳信埋輪破柱滅口蛑螯内房骈列匹夫懷璧潑黛蔃莍清若空曲目群叢取诎苫蓑燒堿攝景甩開歲晏素牋樕樸歎愕天郊烏白五尺之童鮮卑纖骊閑邪鸮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