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嘴。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七:“口啜似貓坑,咽喉似潑懺。” 淩景埏 校注:“口啜,嘴。”
“口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口啜”的核心意義為“嘴”,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方言中。例如,金代董解元在《西廂記諸宮調》卷七中寫道:“口啜似貓坑,咽喉似潑懺”,淩景埏校注明确指出“口啜”即“嘴”。
如需進一步了解“啜”的動詞含義(如啜飲、啜泣),可參考《荀子》《墨子》等典籍用例。
《口啜》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用嘴唇、舌頭稍微含住食物,輕咬或輕吸。這個詞用來形容吃得少或者咽得很慢。
《口啜》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品”,其中“品”是部首,代表“口”的意思。這個詞共有11個筆畫。
《口啜》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它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後來逐漸被廣泛使用。
《口啜》的繁體寫法為“口啜”。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口啜》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口媮”,字形相對簡單,但發音和意思與現代的《口啜》是一樣的。
1. 他隻是輕輕地口啜着茶,一點點品味着。
2. 情侶之間常常喜歡互相親口啜食物。
3. 小孩子咬着餅幹,慢慢地口啜着。
1. 啜泣:輕聲抽噎哭泣。
2. 啜飲:小口喝飲。
3. 啜食:小口咬食。
1. 咀嚼:用牙齒嚼食物。
2. 品味:細細品嘗和感受。
3. 吮吸:用口吸取液體。
1. 狼吞虎咽:形容吃得非常快。
2. 大口大口地咽:形容咽得很快。
3. 疾風吹火:比喻行為迅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