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车之兽的意思、函车之兽的详细解释
函车之兽的解释
指大兽。《庄子·庚桑楚》:“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於罔罟之患。” 成玄英 疏:“其兽极大,口能函车。”《宋书·袁淑传》:“臣闻函车之兽,离山必毙;絶波之鳞,宕流则枯。”
词语分解
- 函的解释 函 á 匣,盒子:石函。剑函。 套子,引申为量词:书函。信一函(信一封)。 信件:函件。公函。来函。 包含,容纳:函夏(“夏”,指中国;“函夏”即包括整个中国)。巨蚌函珠。 铠甲:函人(制甲的人)。
- 兽的解释 兽 (獸) ò 四肢无严格分工,通体生毛的哺乳动物的总称:兽类。野兽。鸟兽。禽兽。兽医。 喻野蛮,下流: * 。兽行。人面兽心。 笔画数:; 部首:丷;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函车之兽"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比喻意义。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 字义与词义解析
- 函 (hán): 本义为“包含”、“容纳”。在此成语中意为“吞入”、“容纳”。
- 车 (chē): 指古代的车驾,一种大型交通工具。
- 之 (zhī):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 兽 (shòu): 指野兽、动物。
- 整体直译: 能够吞下车辆的巨兽。
二、 本义与出处
- 本义: 指体型极其庞大、足以吞下整辆车的奇异巨兽。
- 核心出处: 该成语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著作。
- 《庄子·外物》: “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网罟之患;吞舟之鱼,荡而失水,则蚁能苦之。” [1]
- 典故背景: 庄子在此段中运用“函车之兽”和“吞舟之鱼”作为比喻。他描述巨大的野兽一旦离开山林(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即使身披鳞甲(“介”),也难逃被捕猎的网罟(gǔ,渔网)之祸;巨大的鱼一旦被冲出水域搁浅,连蚂蚁都能伤害它。庄子借此说明万物皆有所依凭,脱离根本环境或恃强傲物则易招致灾祸,强调顺应自然、安守本分的重要性[1][2]。
三、 引申义与比喻义
基于其本义和在《庄子》中的哲学寓意,“函车之兽”常被引申比喻为:
- 庞然大物: 形容体积、规模或力量极其巨大的人或事物。例如:“这家新兴科技公司发展迅猛,俨然成为行业内的函车之兽。” [3]
- 看似强大却处境危险的事物: 强调即使力量巨大,一旦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或基础(如山之于兽,水之于鱼),也会变得脆弱不堪,容易遭受打击。这是其最核心的哲学引申义[1][2]。
四、 用法与特点
- 书面语色彩浓厚: 属于较为典雅的书面用语,常用于文学、评论或学术性文本中。
- 强调巨大与脆弱并存: 在使用时,常隐含对其巨大外表下潜在脆弱性或依赖性的提示,尤其在引用庄子原意时。
- 常与“吞舟之鱼”并用: 两者在《庄子》中并列出现,意义相近,常被同时引用以增强表达效果[1][2]。
“函车之兽”字面指能吞下车辆的巨兽,出自《庄子·外物》。其核心意义在于比喻极其庞大的人或事物,并深刻揭示了即使强大如斯,一旦脱离根本或失去依凭,也难免陷入困境甚至遭受微小力量的侵害的道理,体现了道家关于依存关系和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
参考来源:
- [1] 庄子. 《庄子·外物》. 中华书局点校本。
- [2] 郭象(注), 成玄英(疏). 《南华真经注疏》. 中华书局。
- [3] 王力 等.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商务印书馆。 (该词典在相关词条释义中引用了《庄子》原文及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函车之兽”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函车之兽”字面意为“口能含车的大兽”,形容体型极其庞大的野兽。该词最早出自《庄子·庚桑楚》,原文为:“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罔罟之患。”。成玄英在注解中进一步说明:“其兽极大,口能函车”。
二、引申意义
-
强调环境依赖性
在《宋书·袁淑传》中,该词被引申为“离开栖息地则难以生存”的隐喻:“函车之兽,离山必毙;绝波之鳞,宕流则枯”,用以说明生物对特定环境的依赖。
-
文学中的象征性
常与“吞舟之鱼”等意象并列,比喻庞大事物因脱离生存环境而陷入危机,例如《庄子》中同时提到“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
三、争议与辨析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误读为“急速奔驰的马车”,但根据《庄子》原文及历代注疏,主流观点仍以“巨兽”为正确释义。这种误读可能源于对“函车”二字的字面拆分。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文或学术讨论中,强调:
- 事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
- 庞大个体在特定条件下的脆弱性
提示:若需查看完整文献原文,可参考《庄子·庚桑楚》或《宋书·袁淑传》。
别人正在浏览...
拜书爆竿北狄悲东门闭隔伯舅采茶戏诚挚宠数玚琫刀伤道衔大穣打旋调逗地职吺哆樊笼封胡羯末怪陋贵壤害眼洪惟候诇换喻华语户算击鉢急不择途姬人恳苦朗讽狼牙脩力有未逮陆战朦郁庙主默钓内臧内资孽孽企脚憩流染写三风十愆桑户蓬枢勺水一脔舌举市朝诗骚水月镜像堂隍桃穰投笏土帮澫澫违律伪笋诬托诡挂象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