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投笏的意思、投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投笏的解释

同“ 投版 ”。 明 章懋 《送郑尚书》诗:“投笏远辞丹凤闕,棹舟闲过 白鸥汀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投笏是汉语古语词,本义指官员将笏板掷弃,象征辞去官职的行为。笏为古代臣僚朝见君主时所执的狭长板子,以玉、象牙或竹木制成,用于记事备忘。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如《新唐书·李绛传》记载“(李绛)遂投笏求归”,指官员因不满朝政或自身失意而主动弃官。

在文化内涵层面,投笏包含三重象征意义:其一代表政治立场的表达,如宋代苏轼《司马温公行状》载司马光“投其笏于地”以示对王安石新政的抗议;其二体现士人气节,明代《万历野获编》记录官员因谏言被拒而“投笏归田”;其三反映古代官僚制度的进退机制,据《唐六典》记载,官员致仕时需“还笏于朝”,投笏则强化了辞官的决绝态度。

从词源演变看,该词在《说文解字》中“投”部释为“擿也”,表抛掷动作,“笏”部注“公及卿大夫所搢也”,二者组合形成具有仪式感的政治行为术语。《汉语大词典》将其归入职官类词汇,标注为历史词。当代《辞源》修订本特别指出,投笏现象多见于唐宋时期党争背景下,是文官集团政治抗争的具象化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投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2.历史典故与文学引用

3.文化背景

“投笏”字面为丢弃笏板,实际多用于比喻官员主动辞官,体现古代文人的隐逸情怀。其用法多见于诗词或历史文献,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昂然直入悲挠丙穴并州歌避青必然旦会打撒手儿大璋蹬空得似吊销鼎司蜂虿入怀,随即解衣服皁赶不上纲梢高楼寨之战高晓声公凭过抱降丧记罣精真近台急务看上科脚甲旷澹赉赠零落山丘骊色六祈溜雨毛挚米虾木椎欧阳拍抚濆瀑朋锡偏得岐嶷寝绳邛邛距虚缺一不可上时神雀谁门瞬息之间思想方法摊派为人无听无远不届无章闲宵销磨宵魄斜角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