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慌不择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鸿渐》:“ 张 是夜越莽穿榛,急不择途;及明,困殆已极。”
“急不择途”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人在紧急或慌乱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正确的道路或方法,常导致仓促行动。其核心含义与“慌不择路”相近,强调因形势紧迫而失去判断力。
源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张鸿渐》:“张是夜越莽穿榛,急不择途;及明,困殆已极。”描述主人公在逃亡时因慌乱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境。
适用于描述突发事件(如灾难、危险)中因慌乱导致的不理智行为,或比喻在压力下盲目决策的状态。
如需更多例句或语境分析,可参考《汉语成语大词典》或权威文言文注释。
急不择途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在急需情况下不顾一切地采取行动,不顾道义、法律、后果。
拆分部首和笔画:成语急不择途的拆分部首是忄(心旁)和手。根据《康熙字典》,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
来源:急不择途最早出现在《三国演义》中,原本是形容曹操在危急情况下毅然采取强硬手段。
繁体:急不擇途 (繁体字中,“择”字换成了“擇”)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代急不择途的写法稍有不同,其中“急”字的古代写法是“勿”加上“心”旁,而“择”字的古代写法是“聿”加上“手”旁。
例句:他面临着困境,急不择途地选择了逃避。
组词:急迫、不惜一切、铤而走险。
近义词:不择手段、走投无路、迫不得已。
反义词:安分守已、谨慎从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