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伯舅的意思、伯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伯舅的解释

(1). 周 王朝对异姓诸侯的称呼。《左传·僖公九年》:“王使 宰孔 赐 齐侯 胙,曰:‘天子有事于 文 、 武 、使 孔 赐伯舅胙。’” 杨伯峻 注:“天子谓同姓诸侯曰伯父或叔父,谓异姓诸侯为伯舅……《覲礼》所谓‘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同姓小邦则曰叔父’,未必然也。”《左传·襄公十四年》:“昔伯舅 大公 右我先王,股肱 周 室,师保万民。” 汉 贾谊 《陈政事疏》:“今自王、侯、三公之贵,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礼之也,古天子之所谓伯父伯舅也。”

(2).母亲的哥哥。 唐 元稹 《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忆昔 凤翔城 ,齠年是事荣。理家烦伯舅,相宅尽吾兄。” 唐 李贻孙 《<欧阳行周文集>序》:“君於 貽孙 言旧故之分,於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徵於集。”参阅 清 梁章鉅 《称谓录·母之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伯舅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古代称谓,其解释需结合不同历史语境分析:

一、亲属称谓体系 《尔雅·释亲》明确指出"母之晜弟为舅,长者为伯舅,幼者为仲舅"(来源:《尔雅》古籍),在宗法制度下,该称谓严格对应母亲兄弟的排行次序。这种用法在《春秋左传注》中得到佐证,如僖公二十八年记载的"伯舅昭考"即指母系尊长(来源: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二、政治尊称体系 《礼记·曲礼下》载"天子同姓谓之叔父,异姓谓之叔舅",而"伯舅"特指周天子对异姓诸侯国首领的尊称,如《国语·晋语》中周襄王称晋文公为"伯舅"(来源:中华书局《礼记译注》)。这种用法体现了周代"同姓不婚"制度下的外交礼仪。

三、语义演变考据 《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时,将亲属义项列为第一解释,政治尊称列为引申义项(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现代方言调查显示,晋语区仍保留"伯舅"作为大舅的口语称谓(来源:《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但在普通话中已逐渐被"大舅"替代。

网络扩展解释

“伯舅”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两层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周王朝对异姓诸侯的尊称

在周代礼制中,天子对异姓诸侯的称呼为“伯舅”,以区别于同姓诸侯(称“伯父”或“叔父”)。例如《左传·僖公九年》记载,周天子赐胙肉给齐侯时称其为“伯舅”,杨伯峻注指出这是对异姓诸侯的特定称谓。这一用法体现了周代分封制下的宗法关系。

二、母亲的兄长

唐代以后,“伯舅”逐渐演变为对母亲哥哥的称呼。如元稹在《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中写道“理家烦伯舅”,即指母亲的兄长。李贻孙的《欧阳行周文集序》中也用“伯舅”代指舅父。


补充说明

  1. 词源依据:两种含义均源自先秦文献,第一层为政治性称谓,第二层为亲属称谓。
  2. 现代使用:当代汉语中“伯舅”已不常用,亲属关系多称“舅舅”或“舅父”。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原文及杨伯峻注本。

别人正在浏览...

保归悲笳鹎鵊彼时潮丝丝差则尘至吃干饭持满欻吸锤鍊次所从心所欲递衍东猎西渔东轩伫恩知儿女情多贩沽吠瑠璃封豕长蛇焚裘高观阁长勾惹官偪民反瑰才杭本核丝合土哗讙火盆柿胡觑搅旋解注寖辟邻座历意离酌龙标隆长买身躯曼羡溥仪黔庶生各札生事扰民生意人驶浪石崖痛心切骨拖船外衣罔费午错五柞乡耋纤芥显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