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tonymy] 一种修辞手段,用一个事物的名称去指与它有关联的另一个事物
换喻(huànyù)是汉语修辞学中的重要术语,指通过事物间的相关性联想,用与本体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代替本体的一种修辞方式。其核心在于利用事物在空间、时间、逻辑或文化中的固有联系实现指代转换,与“隐喻”共同构成比喻的两大类型。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换喻定义为:
“借用与本体事物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名称代替本体事物,如用‘饭碗’代替‘工作’,用‘笔墨’代替‘文章’。”
其本质是通过关联性(如部分代整体、容器代内容、工具代结果等)建立指代关系,强调本体与借体之间的现实联系而非相似性。
部分代整体
以局部特征指代整体对象。
例:“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帆”代指整艘船。
来源:《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容器代内容
用容器名称指代其中容纳的事物。
例:“他连饮三杯”——“杯”代指杯中的酒。
来源: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商务印书馆
工具代结果
以生产工具指代其创造物。
例:“鲁迅的笔锋犀利”——“笔锋”代指文学作品。
来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标志代本体
用典型特征或标志物指代对象。
例:“红领巾们踊跃捐款”——“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
来源:黄伯荣《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换喻与隐喻的核心差异在于联想基础:
来源:束定芳《认知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换喻不仅是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语言学家雅各布森指出,换喻映射反映了思维的邻近性逻辑,对语言经济性和文化符号系统的形成具有深层影响。
来源:雅各布森《语言的两个方面与失语症》,收录于《语言学经典文选》
参考资料
换喻(又称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其核心是通过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替代表达。以下是详细解释:
换喻通过两类现象的相关性建立联系,用指称甲事物的词替代乙事物。这种关联性包括:
对比项 | 换喻 | 隐喻 |
---|---|---|
基础关系 | 事物间的现实关联(邻近性) | 事物间的相似性 |
表达方式 | 直接替代(如「白宫」指美国政府) | 隐含类比(如「人生是旅程」) |
拉康学派将换喻视为语言组合轴上的历时性关系,强调能指链条的连续性(如「我是快乐的」中词语的线性连接)。
如需进一步了解换喻在具体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可参考的实例分析。
奔涌鞭筴彼苍不象话参两朝光城舞赤斧创刊黜落法初入芦苇,不知深浅词藻萃类繁忙俯允干笃纲宪怪羽航路何如幻灭火旻架牟建类经实进显九功舞嘅然恐耸詟栗蒯缑宽廓蜡烟疗治刘白堕厘孳弄送披霄决汉青緺青衿倾市七拼八凑琪树启蛰稍纵则逝神定眚慝仕进刷色叔郎树林子说骖赎杖恬乐颓景晚晴顽然文臣翔畋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