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异丑陋。 阮阅 《诗话总龟·奇怪下》引 宋 文莹 《玉壶清话》:“ 周祖 起於 鄴 , 范鲁公 遁迹民间,执纸扇偶题云:‘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坐茶肆中,忽一形貌怪陋者前揖之曰:‘相公相公,勿虑勿虑。’”
“怪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怪陋”由“怪”(奇怪、异常)和“陋”(丑陋、不雅)组成,意为“奇异丑陋”,常形容人的外貌或行为既怪异又令人感到不悦。例如《诗话总龟·奇怪下》中记载:“忽一形貌怪陋者前揖之”,即描述一个外貌奇特且丑陋的人。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莹的《玉壶清话》,后由阮阅在《诗话总龟·奇怪下》中引用。典故涉及五代后周时期范质(范鲁公)隐居民间时遇到“形貌怪陋者”的场景,突显了词语的历史渊源。
“怪陋”多用于书面语境,可形容两类情况:
该词属于较为冷僻的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文学或历史类文本中仍可见到。其近义词包括“奇丑”“怪异”,反义词则为“端庄”“俊美”。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诗话总龟》等文献原文。
怪陋是一个形容词,用于描述外貌、形态奇怪且丑陋的事物或人。它可以表示不寻常之处,或者是引起人们不悦和不适的特征。
怪陋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心”和“⺌”。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
怪陋是由古代汉字组成的,它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形状。在古代,怪陋一词用来描述外观奇特的动植物,或者指代人体或面部有不正常特征的人。
怪陋的繁体字为「怪醜」。
在古时候,怪陋的写法略有不同。一种古代的写法为「怪釭」,另一种写法为「恠駔」。这些写法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演变成现代的「怪陋」。
1. 他穿着一套怪陋的服装,吸引了路人们的目光。
2. 这个建筑外观怪陋,与周围的环境不协调。
1. 怪异陋习
2. 怪陋形象
1. 奇特
2. 古怪
3. 奇形怪状
1. 美丽
2. 优雅
3. 端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