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匦院的主持人。 唐 白居易 《达聪明致理化策》:“国家承百王已弊之风,振千古未行之法;於是始立匭使。”《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六》:“以枢密阁直学士、左諫议大夫、充匭使 阎至 为工部侍郎充职。”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明皇 以‘匭’字似鬼,改‘匭使’为‘献纳使’。 乾元 初,復其旧名。”参见“ 匭院 ”。
"匦使"是古代中国官职名称,特指唐代武则天时期设立的"匦院"中负责管理"匦"(即举报箱)的官员。其核心职能是接收、处理民众投递的诉状或举报信函,直达天听。以下从词义、职能与历史背景三方面分述:
匦(guǐ)
指匣子、小箱子,特指朝廷设置的铜制投书箱。《说文解字》释为"匣也",形声字,从"匚"(fāng,表容器),"轨"声。武则天时期创制四色"铜匦",分设于宫门四方,供民众投递谏言、冤状或举报信函。
来源:《说文解字注》《旧唐书·则天皇后纪》
使
本义为"命令、派遣",引申为受命执行公务的官吏,如节度使、观察使。"匦使"即专职管理匦箱的官员。
来源:《康熙字典》
职责范围
匦使隶属"匦院",每日开启匦箱,整理投书,分类呈报皇帝。据《新唐书·百官志》载,匦院设"知匦使"一员,由谏议大夫或御史兼任,确保民情直达中枢。
来源:《新唐书·卷四十七·百官志》
历史沿革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设铜匦,初衷为"申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后唐玄宗改"匦使院"为"献纳院",但职能未变。宋代演变为"登闻鼓院"与"登闻检院",明清时期发展为通政使司。
来源:《资治通鉴·唐纪十九》《宋史·职官志》
匦使制度是中国古代司法与监察体系的重要创新,象征"下情上达"的治理理念。其设立虽为巩固统治,客观上拓宽了民间申诉渠道,如《唐会要》记载,狄仁杰曾通过匦箱呈递奏疏申冤。
来源:《唐会要·卷五十五》
“匦使”是古代官职名称,具体解释如下:
指匦院的主持人,负责管理匦院事务。匦院是唐代设立的机构,主要职能是接收臣民投递的文书、申诉或建议,类似于古代的信访机构。
如需进一步了解匦院运作细节,可参考《唐会要》等史籍。
阿娇摆布百足之虫,至断不蹶卑幼弊陋采石矶拆烂污宸涣痴痴昵昵大兴安岭典史堤水斗脚端直恩结发皇风帘赶熟归畝秽亵狐突坚介建省矫首葪柏决一胜负开合自如苛小连步流会马拉松赛跑鸣唤挠滑譨譨平典破设设迁回乔陟轻健青云志去污三折肱上尾赡恤勝兵省恤使不得石浮黍黏子吮癕舐痔岁恶碳酸钠同门异户土栈魏蚕逶蛇吻噤问索倭堕五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