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诫的意思、五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诫的解释

见“ 五戒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诫"是汉语文化中具有特殊宗教意涵的复合词,由数词"五"与核心词素"诫"组合而成。"诫"在《说文解字》中训为"敕也",本义指带有强制性的规范训示。该词主要通行于佛教语境,指代在家信徒应守持的五项基本戒律。

在佛教典籍中,五诫体系最早见于《增壹阿含经》,包含:不杀生(尊重生命权)、不偷盗(维护财产权)、不邪淫(规范两性关系)、不妄语(建立诚信准则)、不饮酒(保持心智清明)。这五项戒条构成佛教伦理的基础框架,被收录于《大正新修大藏经》律部典籍。

中国佛教协会《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将五诫作为居士修持的基本准则。现代佛教学者方立天在《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指出,五诫通过消极禁令形式("不...")构建积极道德体系,其本质是对贪嗔痴三毒的心理约束机制。

需要说明的是,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标注为佛教专有名词,与道教"老君五戒"存在概念差异。道教学者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强调,道教五戒虽同样以"五"为数,但具体内容侧重长生修行理念,与佛教五诫形成不同伦理维度。

网络扩展解释

“五诫”是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涉及佛教戒律和古代行政规范两方面:

一、佛教中的五诫(五戒)

  1. 核心内容
    指在家佛教徒需终身遵守的五项基本戒律,包括:

    • 不杀生(尊重生命)
    • 不偷盗(不非法占有)
    • 不邪淫(禁止不正当性行为)
    • 不妄语(不说谎、不欺诈)
    • 不饮酒(保持清醒,避免造恶业)
  2. 意义与关联
    佛教认为五戒对应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旨在通过自律提升修行境界。


二、古代行政规范中的五戒

《周礼·秋官》记载的五种戒令,用于辅助刑罚管理:

  1. 誓:用于军队的告诫;
  2. 诰:用于盟会场合的训示;
  3. 禁:约束田猎、劳役等活动的禁令;
  4. 纠:监督国都内的行为规范;
  5. 宪:治理边远地区的法规。

三、其他相关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周礼》《魏书》等典籍或佛教经典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隘慑百炼刀半工半读颁扬标灯冰景逼畏簿钞晨旭畴怀楚鲜恶辞法郎凡草丰荐高工各擅胜场宫襜归骸轨量号诉虎鬭龙争回轼缄脣僵化将李代桃狡童浇用界隔疥瘙镜史金华夫人骏力刊出辣浪鍊顔罗斋麻蝇拂派充批八字前功皆弃齐牺漆砚仍仍日脚三料匠山丹山镇射隐食牀誓省爽适水貂树轮铁路支线通脱木完守魏两五荒六月矖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