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公平的律令。《后汉书·陈忠传》:“臣 忠 心常独不安,是故临事战惧,不敢穴见有所兴造,又不敢希意同僚,以谬平典。”《隋书·刑法志序》:“岁布平典,年垂简宪。”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持法》:“臣守平典,庶无寃滥,虽死不恨也。”
(2).平板质实。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序》:“ 孙绰 、 许询 、 桓 、 庾 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 建安 风力尽矣。”
(3).和平典雅。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文》:“其文皆宗 康 李 ,然能更造平典,虽曰大輅始於椎轮,层冰由於积水,亦由其禀气和粹,正得其平耳。” 章炳麟 《论式》:“ 简文 变古,志在桑中, 徐 庾 承其流化,平典之风,於兹沫矣。”
“平典”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以下是其详细释义:
公平的律令
指公正的法律或规章制度,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后汉书·陈忠传》提到“不敢谬平典”,强调对律令的遵守。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中也有“臣守平典”的表述,体现法律执行的公正性。
平板质实
用于文学批评,形容诗文风格平淡、缺乏文采。南朝梁代钟嵘在《诗品》序中批评孙绰、许询等人的诗“平典似《道德论》”,认为其过于直白而失去艺术感染力。
和平典雅
指文风或言辞的平和雅致。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评价某些文章“更造平典”,即通过质朴语言达到典雅效果。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引用及权威词典释义,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后汉书》《诗品》等原始文献。
《平典》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指的是一种平等和典范。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平(ping)和典(dian)。其中,平的部首是立(li)并且它的笔画数是5;典的部首是八(ba)并且它的笔画数是8。
《平典》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古汉语。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平典》来形容一种行为或属性具有公正、合宜和典范的特点。这个词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是「平典」。
在古代,「平典」这个词的汉字写法略有不同。平的古汉字写法是「滿」,而典的古汉字写法是「顛」。这两个古代汉字都具有更多的笔画和复杂的结构。
这里举几个例句来帮助理解「平典」这个词的使用:
1. 他的言行举止始终以公正和正直为平典。
2. 这本书是道德标准的平典。
3. 在这个法律体系中,对待每个人都要以平典方式去处理。
组词:平时、平凡、典范、典雅
近义词:公正、正直、规范、模范
反义词:偏见、不公、不正当、异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