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匦使的意思、匦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匦使的解釋

匦院的主持人。 唐 白居易 《達聰明緻理化策》:“國家承百王已弊之風,振千古未行之法;於是始立匭使。”《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六》:“以樞密閣直學士、左諫議大夫、充匭使 閻至 為工部侍郎充職。”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一》:“ 明皇 以‘匭’字似鬼,改‘匭使’為‘獻納使’。 乾元 初,復其舊名。”參見“ 匭院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匦使"是古代中國官職名稱,特指唐代武則天時期設立的"匦院"中負責管理"匦"(即舉報箱)的官員。其核心職能是接收、處理民衆投遞的訴狀或舉報信函,直達天聽。以下從詞義、職能與曆史背景三方面分述:


一、字義解析

  1. 匦(guǐ)

    指匣子、小箱子,特指朝廷設置的銅制投書箱。《說文解字》釋為"匣也",形聲字,從"匚"(fāng,表容器),"軌"聲。武則天時期創制四色"銅匦",分設于宮門四方,供民衆投遞谏言、冤狀或舉報信函。

    來源:《說文解字注》《舊唐書·則天皇後紀》

  2. 使

    本義為"命令、派遣",引申為受命執行公務的官吏,如節度使、觀察使。"匦使"即專職管理匦箱的官員。

    來源:《康熙字典》


二、職能與制度背景


三、文化意義

匦使制度是中國古代司法與監察體系的重要創新,象征"下情上達"的治理理念。其設立雖為鞏固統治,客觀上拓寬了民間申訴渠道,如《唐會要》記載,狄仁傑曾通過匦箱呈遞奏疏申冤。

來源:《唐會要·卷五十五》

網絡擴展解釋

“匦使”是古代官職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匦院的主持人,負責管理匦院事務。匦院是唐代設立的機構,主要職能是接收臣民投遞的文書、申訴或建議,類似于古代的信訪機構。


二、曆史沿革

  1. 設立背景
    唐代為廣開言路,設立匦院并配置“匦使”。白居易在《達聰明緻理化策》中提到:“國家承百王已弊之風,振千古未行之法;於是始立匦使。”
  2. 名稱變更
    唐玄宗時期因“匦”字形似“鬼”,曾改稱“獻納使”,後于乾元初年恢複舊名(據《唐語林》記載)。

三、職能與意義


四、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匦院運作細節,可參考《唐會要》等史籍。

别人正在浏覽...

闇俗傲蕩标寫比目魚避險過當詞辨竄名傎踬東家女度籙方頭不劣斧劈皴覆陷高擡貴手貫的觀山翫水桂燭河宿堠館槐耳懷詐腳路積非習貫戢載窭艱沮诎空婦房礦坑窟宅禮律陵诳盧兒妹妹民心不壹南館凝止潘李皮婚菩薩蠻奇古七一棄之如敝屐七縱八橫絨布軟攤焫燭山茶姗姗來遲省部沈陽故宮守惡曙月私酤四果死僇四明狂客私相授受天涯同門録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