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一年无收成。《汉书·食货志上》:“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汉书·卜式传》:“往年 西河 岁恶,率 齐 人入粟。” 颜师古 注:“岁恶,犹凶岁也。《礼记》曰:‘岁凶,年穀不登。’”《新唐书·柳公绰传》:“遭岁恶,撙节用度,輟宴饮,衣食与士卒钧。”
"岁恶"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年景不好、农作物歉收的荒年。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的详细解释:
年成恶劣
指一年中自然灾害(如旱、涝、虫灾)导致农业收成极差。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第7卷第1425页。
古籍用例:
《史记·货殖列传》:"岁恶不入,请卖爵子。"(年成恶劣,赋税无法缴纳,百姓被迫卖儿卖女、求购官爵)
凶年、灾年
与"丰年"相对,强调社会因饥荒陷入困境。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482页"岁"字条。
本义为木星(岁星),古人以木星运行周期纪年,引申为"年"、"年成"。
《说文解字》:"岁,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遍阴阳,十二月一次。"
此处读作è,意为"坏"、"凶险"。《广雅·释诂三》:"恶,败也。"
构词逻辑:二字组合直指"年成的凶险败坏",凸显农业社会的生存焦虑。
《汉书·食货志》
"岁恶不入,县官衣食租税而已。"(荒年无收成,官府仅能依靠微薄租税维持)
注:此句反映古代赋税制度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贾谊《论积贮疏》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解读:强调储备粮食对抗荒年的必要性,体现古代防灾思想。
在当代语境中,"岁恶"罕用于口语,但仍是研究古代经济史、农业史的关键词,常见于学术文献,如:
(注:古籍原文引用均依据通行校勘本,链接指向出版社官方资源页或权威数据库。)
“岁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年景不好,收成极差”,通常指因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导致农业歉收的年份。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岁”指一年或年景,“恶”在此处意为恶劣、不好,组合后表示“一年没有收成”或“凶年”。例如《汉书·食货志》提到“岁恶不入”,即因收成差无法纳税。
古代文献用例
延伸背景
古代农业社会依赖天时,“岁恶”常与旱涝、战乱等关联,可能导致饥荒、经济崩溃,甚至引发卖爵鬻子等社会问题。
现代汉语中“岁恶”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文研究。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用“灾年”“歉收”等替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经济与灾害关系,可参考《汉书·食货志》等文献。
白鼻騧俵散避藏宾客鬓云比势笔套泊泊常久禅念瞋怪穿接撮盐入水抵敌顶头上司东箭南金放子反扑根盘蒂结共兜狗裘鬼怪诡谬和寳滑落江南弄奬许蒹葭之思焦干焦尾枯桐解款靳侮儁气枯瘦来贶狼狈不堪绵花冥期奴隶贸易墙隈亲附轻驾轻赍纲罄穷祈望善照省宪生眼十二碧峰贪夫徇财擿发透映团费退有后言晩堂纬纱五石铜骁名夏声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