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郭郎子的意思、郭郎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郭郎子的解释

指郭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郭郎子,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戏剧名词,主要含义如下:

  1. 核心定义:木偶戏中的滑稽角色 “郭郎子”是对古代木偶戏(傀儡戏)中一种特定角色的称谓。这个角色通常扮演滑稽、引人发笑的丑角,是傀儡戏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造型诙谐、动作夸张,以插科打诨、制造笑料为主要功能。此释义源自古代文献对傀儡戏表演形式的记载。

  2. 词源与演变:从“郭秃”到“郭郎”

    • 该角色的前身或更早的名称是“郭秃”。据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书证》记载:“或问:‘俗名傀儡子为郭秃,有故实乎?’答曰:‘《风俗通》云:诸郭皆讳秃。当是前代人有姓郭而病秃者,滑稽戏调,故后人为其象,呼为郭秃。’” 这解释了“郭秃”一名可能源于一个姓郭的秃头滑稽人物,后人将其形象用于傀儡戏中作为丑角代表。
    • 唐代以后,“郭秃”逐渐演变为“郭郎”或“郭郎子”。唐代段安节所撰《乐府杂录》在“傀儡子”条目下明确记载:“自昔传云:起于汉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后乐家翻为戏。其引歌舞有郭郎者,发正秃,善优笑,闾里呼为‘郭郎’,凡戏场必在俳儿之首也。” 这里清晰地指出“郭郎”是一个秃头、善于引人发笑的角色,且在戏班中地位突出(“在俳儿之首”)。
    • “郎”或“郎子”在古代常作为对男子的美称或昵称,加在“郭”姓之后形成“郭郎子”,更显口语化和亲切感,符合其在民间表演艺术中的身份。
  3. 文化象征:诙谐与卑微的代表 在传统文化语境中,“郭郎子”不仅指具体的木偶角色,也常被用作比喻或象征:

    • 滑稽、卑微角色的代名词: 因其在戏剧中扮演丑角、地位看似不高(实则在表演中很重要),故常被用来比喻那些在世事中充当配角、供人取乐或地位不高的人。例如,宋代诗人刘克庄在《无题》诗中写道:“郭郎线断事都休,卸了衣冠返沐猴”,就是用“郭郎线断”比喻傀儡(或引申为人)失去操控后的状态。
    • 命运受人操控的象征: 作为木偶,“郭郎子”的动作完全由幕后的人操控丝线决定,因此也常被用来隐喻那些无法自主、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的人或事物。

“郭郎子”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傀儡戏(木偶戏)的专有名词,特指戏中那个秃头、以滑稽表演和引人发笑为特色的丑角角色。其名称由早期的“郭秃”演变而来(可能与一位姓郭的秃头滑稽人物有关),在唐代以后多称“郭郎”或“郭郎子”。该词不仅指具体的戏剧角色,也因其形象和处境(引人发笑、地位看似卑微、动作受人操控)而成为文化中象征诙谐、卑微或身不由己的常用比喻。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郭郎子”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解释如下:

拼音与注音
拼音为guō láng zǐ,注音为ㄍㄨㄛ ㄌㄤˊ ㄗˇ。

基本含义
指代“郭郎”,但具体人物背景不详。该词可能源于古代对某位郭姓人物的称呼或文学形象。

构词解析

相关扩展
部分资料提到与“郭郎子”相关的成语,如“李郭同舟”“南郭处士”等,但未明确其直接联系。

总结
该词可能为古代对特定人物的代称,但因缺乏详细文献记载,具体背景需结合更专业的古籍或辞书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波若不睹是赤骨立冲岁酬诺词学兼茂科打鼓大猾打火丹歌荡突答塞堆焊贰轺屝屦吩示负锡附增个钱掼纱帽盒担黑个黄犊舍灰壤疾流经穴鸠赀嘹唳灵感陵田灵兔砾石屋面流尘礼仪之邦洛阳铲马家窑文化媚惑绵绸民族团结暮子内羞恁等逆属侵怨泅浮全转热爱如狼如虎弱志设行十保扶释憾水塔通畅统贯卧理汙染献疑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