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志的意思、弱志的详细解释
弱志的解释
(1).缺乏主见。《逸周书·官人》:“移易以言,志不能固,已诺无决,曰弱志者也。”
(2).多用以谦称自己的志向。 晋 陶潜 《闲情赋》:“迎清风以袪累,寄弱志於归波。” 唐 韦应物 《福善精舍答韩司录清都观会宴见忆》诗:“弱志厌众纷,抱素寄精庐。” 宋 曾巩 《酬王正仲登岳麓寺阁见寄》诗:“顾我客斗牛,三年疏往还。低心念弱志,引领望衰颜。未共尊酒乐,良嗟人事艰。” 明 陈子龙 《清明雨中晏坐忆去岁在河间》诗:“弱志在奋庸,至道宜安贫。年岁日以晚,两虑徒伤神。”参见“ 弱尚 ”。
(3).谓虚心下气。《淮南子·主术训》:“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闇,虚心而弱志,是故群臣辐凑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
词语分解
- 弱的解释 弱 ò 力气小,势力小,与“强”相对:弱小。柔弱。脆弱。薄弱。弱不禁风。柔心弱骨(形容人心地温柔,性格和顺)。 年纪小: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不够,差点儿,与“强”相对:三分之一弱。 差
- 志的解释 志 ì 意向:志愿。志气。志趣(志向和兴趣)。志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志学。 记,记在心里:志喜。志哀。永志不忘。 记号:标志。 记载的文字:杂志。志怪(记载怪异的事)。 称轻重,量长短、多
专业解析
“弱志”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
意志薄弱,缺乏主见或决断力
这是“弱志”最核心的含义。“弱”指软弱、不足,“志”指志向、意志、决心。合起来形容一个人遇事容易动摇,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执行力,常表现为犹豫不决、随波逐流或易受他人影响。例如:“他性格弱志,遇事总是瞻前顾后,难以决断。”
-
谦辞,用于自称心意或志向
在古汉语或较为文雅的语境中,“弱志”有时用作谦辞,表示自己的心意、志向或所表达的想法微不足道、不够宏大或有力。这是一种自谦的说法。例如:“谨奉拙文一篇,聊表弱志。”(谨献上拙劣的文章一篇,略表微薄的心意。)
“弱志”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意志状态,指缺乏主见、意志不坚定。其古汉语中作为谦辞的用法在现代已较少见。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权威工具书,收录了“弱志”词条,并提供了其“心志薄弱”和“谦称自己心意”的释义。您可以通过访问权威的在线汉语词典平台(如“汉典” zdic.net 或“国学大师” guoxuedashi.net 等,它们通常整合了《汉语大词典》的内容)进行查询核实。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规范现代汉语词汇使用的权威词典。虽然其对“弱志”的收录可能不如《汉语大词典》详尽,但其对词语的释义代表了现代汉语的规范用法。可查阅商务印书馆官方或授权平台。
- 语言学/古代文献研究:对于“弱志”作为谦辞的用法,可参考研究古代汉语、礼仪或书信文化的学术著作或论文,例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的古代典籍整理本及相关研究论著中可能涉及此类谦辞的用法解析。
网络扩展解释
“弱志”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别,主要包含以下三层解释:
1.缺乏主见
- 出处:最早见于《逸周书·官人》:“移易以言,志不能固,已诺无决,曰弱志者也。”
- 释义:形容人意志不坚定,容易受外界影响,缺乏独立判断能力。例如,形容优柔寡断的性格。
2.谦称自己的志向
- 出处:晋代陶潜《闲情赋》中写道:“迎清风以袪累,寄弱志於归波。”唐代韦应物、宋代曾巩等文人也曾用此义自谦。
- 释义:古人常用“弱志”作为谦辞,表示自己的志向或抱负不够宏大,或表达对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
3.虚心下气
- 出处:《淮南子·主术训》提到:“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闇,虚心而弱志。”
- 释义:此义较为少见,指以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多用于描述上位者虚心纳谏的品德。
补充说明:
- 现代使用: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现在古文研究或文学创作中。
- 注意:不同语境下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避免混淆。例如,陶潜诗中的“弱志”与《逸周书》中的含义截然不同。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用例,可参考《逸周书》、陶潜《闲情赋》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百下百全白眼窝博雅不古处约词海刺审盗明吊赠帝阙短簿坟头分叙拱璧鬼吹刿鉥心腑鬼针含愁寒泓化导滑动摩擦怳惝昏惑家门家亲嘉燕惊赏积欠俊健瞰睨克尽厥职力不自胜列列森森躶袒露醑冒行磨切木刻符契男婚女聘孽风屏障抢生意前膝旗学趋风趋乡濡迟蕊苑纱线十三环金带曙风舒歗司令员私请通患头市抟飞危及文章伯枭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