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疑的意思、献疑的详细解释
献疑的解释
[call in question] 质疑,提出疑问
其妻献疑曰。——《列子·汤问》
详细解释
提出疑问。《列子·汤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魁父 之丘,如 太行 、 王屋 何?’” 张湛 注:“献疑,犹致难也。” 宋 秦观 《故龙图阁直学士中大夫知成都府李公行状》:“ 安石 承詔颁焉, 吕惠卿 献疑则反之。” 清 梅曾亮 《吴淞口验功记》:“﹝ 陶公 ﹞奉命瀹疏,时羣情献疑,或守卑论,或求新功。”
词语分解
- 献的解释 献 (獻) à 恭敬庄严地送给:奉献。贡献。捐献。献身。献礼。借花献佛。 表现出来:献技。献艺。献媚。献丑。 古代指贤者,特指熟悉掌故的人:文献。 笔画数:; 部首:犬; 笔顺编号:
- 疑的解释 疑 í 不信,猜度(?):疑惑。疑问。疑心。疑团。疑虑。疑窦。疑点。疑端。猜疑。怀疑。半信半疑。 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疑案。疑难。疑义。存疑。 信 疑 ǐ 安定,止息。 古同“拟”,比拟。 信
网络扩展解释
“献疑”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是提出疑问或质疑,但在不同语境中可延伸出更丰富的意蕴。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指对某一观点、行为或现象提出疑问或质疑。例如《列子·汤问》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现代用法:常用于学术讨论或正式场合,表示对既有结论的审慎思考或挑战,如“学者对传统理论献疑,提出新观点”。
2.词源与经典出处
- 古代文献: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张湛注“献疑,犹致难也”,即通过提问表达不同看法。
- 引申发展:唐代李白《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中“敢献疑于陛下”,体现臣子向君主进言时的委婉质疑。
3.现代语境中的延伸
- 学术研究:邢福义在《语法问题献疑集》中赋予其新内涵,即“献出对疑问的思考成果”,强调在质疑中推动知识深化。
- 社会讨论:可用于描述对公共事务的理性探讨,如“群体献疑推动政策完善”。
4.使用场景与辨析
- 适用对象:多用于正式文本或需体现思辨性的场合,如论文、辩论、政策分析等。
- 与“质疑”区别:“献疑”更侧重以谦逊态度提出疑问,而非直接否定,如“献疑于师长”比“质疑师长”更显委婉。
5.示例与启示
- 历史案例:三国时期徐盛“献疑城之计”,通过策略性提问化解危机。
- 当代意义:鼓励在求知中保持“求信存疑”的态度,通过不断献疑促进认知迭代。
“献疑”不仅是简单的提问,更蕴含理性思辨与知识探索的深层价值。其用法需结合语境,兼顾传统语义与现代延伸。
网络扩展解释二
献疑
献疑(xiàn yí)是一个汉语词语,由两个字组成。献字的意思是把东西奉献给别人,疑字的意思是怀疑、犹豫,所以献疑的意思是把自己的怀疑或犹豫奉献给他人。
拆分部首和笔画
献疑中,献的部首是犬,疑的部首是疒。献的笔画数为5,疑的笔画数为9。
来源
献疑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论语》中的一句话:“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繁体
献疑在繁体中的写法是「獻疑」。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献的字形与现代略有不同,写作「獻」。疑的字形也有所变化,写作「疑」。
例句
1. 他对这个计划献疑了很久,最终决定不参与。
2. 我们需要对这个主意进行评估,不要轻易献疑。
组词
献疑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如:
1. 值得献疑
2. 献疑态度
3. 献疑问题
近义词
献疑的近义词包括:怀疑、犹豫、疑虑。
反义词
献疑的反义词包括:坚定、确定、相信。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