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正宽厚。《宋史·儒林传六·陈亮传》:“天子蚤夜忧勤於其上,以义理廉耻婴士大夫之心,以仁义公恕厚斯民之生,举天下皆由于规矩準绳之中,而二百年太平之基从此而立。” 清 陈确 《大学辨一》:“存心公恕,夫后能知己之过,知物之情。”
公恕是汉语中由“公”与“恕”复合而成的伦理概念,最早见于《礼记·中庸》“公恕而行,所以接人”,指以公正无私的准则推己及人。其内涵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构词本义 “公”指“不偏不倚”的公正态度,《说文解字》释为“平分也”,强调对事理的客观判断;“恕”取《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思想,二者结合构成“以公心行恕道”的行为准则。
二、哲学内涵 在儒家伦理体系中,公恕既是处世原则也是政治理想。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强调“公者心之平,恕者行之笃”,认为公恕包含主观公正心态与客观实践行为的双重要求。明代吕坤《呻吟语》进一步延伸为“以公心辨是非,以恕心息争讼”,突显其在社会矛盾调和中的作用。
三、现代延伸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公恕”定义为“公正而宽容”,强调其在现代语境下既包含法律层面的公平裁量,也涵盖道德层面的宽厚包容,常见于司法伦理、行政管理等领域的职业道德规范。
“公恕”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结合“公”(公正)与“恕”(宽恕、宽容),整体含义为公正宽厚,常用于形容为人处世或治理国家时的品德和态度。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解释:
《宋史·陈亮传》
南宋思想家陈亮提到:“以仁义公恕厚斯民之生”,强调统治者需以公正宽厚之道对待百姓,奠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清代陈确《大学辨一》
“存心公恕,夫后能知己之过,知物之情”,主张内心秉持公正宽厚,才能客观认识自身不足并体察他人。
古代诗词中的用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语境,可参考《宋史》或陈确著作原文(来源:、3)。
奥隅白头偕老变羽鼈裙潮白当不得打千儿大夏侯定货单读书三余饿喙讹未房子法行风雨飘飖工农兵汗漫毫无二致鸿卓坏色欢踊浑成虎争贱售简阅鉴止今古奇观津门亭进行金鋜酒望子栏榥览镜理董力可拔山邻姻麻事逆喻陪承潜演轻倩羣孽蠕动三尺青锋山长水远上人声色狗马神谕社直水电局摅散退食自公图鉴武举人咸草陷敌飨告享嗣贤关屃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