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逆喻的意思、逆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逆喻的解释

一种由果推因、由末究本的譬喻方法。《翻译名义集·增数譬喻》:“逆喻者,大海有本,所谓大河,大河有本,所谓小河等,以喻涅槃有本,谓解脱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逆喻是汉语修辞学中的一种特殊比喻形式,指通过逻辑关系的倒置或矛盾语序的排列,形成语义冲突以达到强调或深化表达的修辞手法。其核心特征在于打破常规比喻中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自然关联,利用反常的语言结构引发读者思考。

从构成形式分析,逆喻主要分为两类:

  1. 矛盾组合型:将互为矛盾或对立的词语强行组合,如"温暖的寒冰""黑暗的光芒",通过语义碰撞产生新意境。这种用法常见于现代诗歌创作,如北岛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据《中国现代修辞学》收录)。
  2. 逻辑倒置型:调换比喻要素的正常关系,如将结果作为原因表述。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即属此类,借自然景象倒置人物情感逻辑(《宋词修辞研究》例证)。

在功能层面,《汉语修辞格辞典》指出逆喻具有三重表达效果:制造语言张力、强化情感浓度、激发联想空间。相较于传统明喻、暗喻,逆喻更注重通过异常搭配突破思维定式,如钱钟书在《围城》中描写"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通过逆向类比揭示人性复杂性。

该术语在学术界定上需注意与"悖论""反讽"的区别。《修辞学发凡》(商务印书馆)特别强调,逆喻的本质仍是比喻范畴,其矛盾表象下存在深层语义关联,不同于纯粹逻辑悖论。现代语言学家王希杰认为,逆喻的认知基础在于"反向联想"的心理机制,体现了汉语表达的辩证思维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逆喻(又称“倒喻”)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其核心在于颠倒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常规顺序,通过反常规的语言结构增强表达效果。以下是关键解析:


一、定义与形式


二、作用与效果

  1. 突出喻体特质
    例如“钢铁般的意志”改为“意志如钢铁”,后者通过逆喻更强调“钢铁”的坚硬属性。
  2. 增强诗意与新颖感
    如徐志摩诗句“甜蜜的忧愁”,矛盾词组合形成情感碰撞(注:此例更接近“矛盾修饰法”,若严格区分,逆喻侧重结构倒置,矛盾修饰侧重语义对立)。
  3. 引发读者联想
    打破常规语序可激发读者主动补全逻辑,如“熔岩般喷发的热情”比直述更具画面感。

三、与其他修辞的区分


四、实例参考

  1. 古汉语:杜甫《兵车行》中“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以“哭声冲云霄”逆喻悲痛之剧烈。
  2. 现代文学:鲁迅《野草》中“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通过倒置表达哲理性反思。

若需进一步探究,建议查阅《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或语言学论文,以获取更体系化的理论支撑。

别人正在浏览...

半文不白别别扭扭昌昌潮户朝天一柱香撤资摧絶翠麓雕龙画凤雕柱低温贰日番蚨富家巨室府考负舟干竭高视槁项黄馘搆成覈议后报黄牌警告贿赂并行蕙亩火尽灰冷监牧毽子矫举假声借契机候康采恩空气压缩机劳症僚友硫酸铜疠疫例银卢生履水珠末尼木犀南郭綦泼死泼活前胸萁服勤进肉眼愚眉删掉上白山回路转手毫四屋搜根剔齿頽折图书王凫物妖箱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