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武举人的意思、武举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武举人的解释

科举时代,武乡试及第者。《宋史·仁宗纪一》:“﹝八年﹞乙巳,亲试书判拔萃科及武举人。”《续文献通考·选举六》:“﹝ 宋 ﹞ 嘉定 十年十二月詔武举人毋復应文举。”亦省称“ 武举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光绪广州府志》:“ 新安县 武举 庾体羣 ,亦於初四夜半攻 英 船於 虎门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武举人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武科考试选拔的功名,始设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明清时期形成完整体系。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武举人特指通过省级武科乡试的考生,获得参加会试资格,属国家认定的军事人才。

该制度包含三场考核:首场试马射(纵马射靶),二场试步射(立定射靶)及技勇(开硬弓、舞大刀、掇石礩),三场试《武经七书》策论。明代《大明会典》记载,弓力需达八、十、十二力(约合95-142磅),刀重八十至一百二十斤,石礩分二百至三百斤三等。

清代沿袭明制,据《清史稿·选举志》载,武举人可授千总、把总等武职,位列正七品至从九品。其社会地位虽低于文科举人,但享有免除徭役、见官不跪等特权。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随科举制度废止,存续约1200年。

引用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23修订版)
  2. 《大明会典》中华书局点校本
  3. 《清史稿》中华书局校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武举人”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武科乡试者的称号,其具体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析:

一、基本定义

武举人是科举时代通过武科乡试的及第者,属于武科举体系中的第二级功名(第一级为“武秀才”,第三级为“武进士”)。通过乡试后,可进一步参加会试和殿试,最终获得官职。

二、历史沿革

  1. 唐代创始:武举制度由武则天于长安二年(702年)首创,旨在选拔军事人才。考试内容包括骑射、力量、兵器使用等,如“翘关(举重)”“马枪”等。
  2. 宋明发展:宋代增设兵法谋略考核,明代延续但制度未定型。
  3. 清代鼎盛:清代对武举重视程度最高,制度严密且录取相对公正,吸引大量习武者参与。

三、考试内容与等级

四、影响与局限

五、相关别称

武举人亦简称“武举”,如《宋史》记载:“诏武举人毋复应文举”。

武举人是古代通过武科乡试者的功名,其制度从唐代延续至清末,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军事人才选拔的重视,但也存在时代局限性。

别人正在浏览...

阿育百折不回抱柱之信巴山背对背北极地区倍年倍诵飙骇别语冰蚕撑委承廕冲天物仇耻偢问穿蠹初笄忩忙打包僧大青雕朽鹅氄反派凡体肺静脉高谊弘益获匹胡梯荆歌惊靁近戒磕额科减刻刻楼层马八儿觅缝难任内理盘川飘殚抢市七月肉眼愚眉搔耙神仙浮屠师旷十五时寿眉受汙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眺览听而不闻杌床物情娴靜洗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