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膳以示节俭。谓操守廉洁。《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郑玄 笺:“退食,谓减膳也;自,从也,从於公,谓正直顺於事也。”《汉书·循吏传·朱邑》:“大司农 邑 ,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疆外之交,束脩之餽,可谓淑人君子。”《梁书·萧子恪传》:“文史之事,诸弟备之矣,不烦吾復牵率;但退食自公,无过足矣。” 唐 杨炯 《梓州惠义寺重阁铭》:“庶政惟和,万民以理;閒庭不扰,退食自公。”
“退食自公”是一个出自《诗经·召南·羔羊》的成语,读音为tuì shí zì gōng,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原指官员退朝后享用公家提供的膳食,后引申为“减膳以示节俭”,形容为官清廉、克己奉公的操守。
出处与背景
源自《诗经·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用法与延伸
学术争议
部分文献对“退食自公”的解释存在分歧:
总结来看,该成语既承载了古代对官吏品德的理想化期许,也因语境差异衍生出多重解读,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
《退食自公》是一个成语,意为自愿退让,让出有利的位置给别人。它的拆分部首是辶和自,并且它的笔画数是8。这个成语来源于《礼记·表记》中的一段文字,但具体出处目前尚未确定。这个成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根据研究古代汉字的学者们的推测,古时候《退食自公》是“屮”和“自”两个字组成的,屮是表示庄稼在地里长出来,而后来演变成“走”字的部首。这个成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像庄稼长出来一样,主动地让位给别人。
以下是《退食自公》的例句:
1. 在会议上,他主动退食自公,让出了主席位置。
2. 他不计较个人利益,经常退食自公,为公众利益着想。
《退食自公》的一些相关的词语和近义词有:
1. 退让:主动放弃自己的权益,给别人让步。
2. 让位:主动让出有利的位置,让别人接替。
3. 牺牲: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自愿放弃一些利益。
与《退食自公》相反的成语是“争锋相对”或“自相矛盾”,意味着相互对抗、不愿退让。
总结来说,《退食自公》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懂得退让和让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大局和公共利益着想的品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