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抱朴的意思、抱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抱朴的解释

亦作“ 抱朴 ”。1.持守本真,不为外物所诱惑。《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后汉书·儒林传下·谢该》:“猥使良才抱朴而逃,踰越山河,沉沦 荆 楚 ,所谓往而不反者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过白岸亭诗》:“未若长疎散,万事恒抱朴。” 清 谭献 《明诗》:“有道术者,依仁据义,履中蹈和,则上合六义;怀才抱朴,言志永言,则旁通九流。”

(2).抱住树皮。《文选·王褒<洞箫赋>》:“秋蜩不食,抱朴而长吟兮。” 李善 注引《苍颉篇》:“朴,木皮也。”


见“ 抱朴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抱朴"是汉语中一个富有哲学意蕴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持守本真质朴的自然状态,摒弃浮华巧饰。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述:

  1. 字源与基本义:

    • 抱:本义为用手臂围持、怀抱,引申为持守、坚守、保持。
    • 朴 (pǔ):本义指未经加工的木材,引申为质朴、淳厚、未经雕琢修饰的自然本性或原始状态。
    • 因此,“抱朴”的字面意思即“持守质朴”,强调固守事物或人心的天然、纯真、未经人为扭曲的状态。
  2. 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 “抱朴”是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子哲学中极为重要的理念。它主张:

    • 复归于朴:认为“朴”是道的本质体现,是万物未分化的混沌状态,也是人性最本真的样子。人应当摒弃后天的智巧、欲望和礼仪规范,回归到这种纯朴无为的状态。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强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朴散则为器”(第二十八章),指出“朴”是道的本真,一旦散失就形成万物(器),而圣人治理天下应“复归于朴”。
    • 反对伪饰与机巧:“抱朴”与“无为”紧密相连,反对人为的造作、虚伪和智巧心机。持守质朴意味着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外在的浮华与形式。《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明确将“抱朴”作为消除社会纷争、恢复淳朴民风的关键。
    • 内在修养的境界:对于个人而言,“抱朴”是一种极高的精神修养境界,指保持内心的纯净、安宁、淡泊,不为外物所扰,不为欲望所困。魏晋玄学家王弼在注解《老子》时,将“朴”解释为“真”,认为“抱朴”即保持真性。
  3. 现代汉语中的引申与运用: 在现代汉语中,“抱朴”一词:

    • 常用于形容人性格淳朴、心地单纯、不慕虚荣。
    • 也用于描述艺术风格或生活方式追求自然、简洁、不做作。
    • 有时也作为一种人生理想或处世态度的代称,表达对返璞归真生活的向往。

“抱朴”源于道家哲学,意指持守自然赋予的质朴本性,摒弃后天的虚伪、智巧和欲望。它既是一种宇宙观(道的本真状态),也是一种社会理想(民风淳朴),更是一种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内心纯净安宁)。其核心精神在于追求与道合一的自然无为和本真存在。

参考来源:

  1. 《道德经》(老子著) - 核心哲学出处,如第十九章、第二十八章等。
  2. 《老子道德经注》(王弼注) - 对“朴”与“抱朴”的经典阐释。
  3. 《汉语大词典》 - 对“抱朴”词条的释义及引例。

网络扩展解释

“抱朴”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义是保持本真、坚守质朴,不被外物欲望所干扰。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基本含义

  1. 出处
    源自《老子·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 “素”指未染色的丝,“朴”指未经雕琢的原木,均比喻人未被世俗污染的本性。
  2. 字义解析

    • 抱:保持、坚守。
    • 朴:本真、质朴,即人天然纯真的状态。

二、哲学内涵

  1. 道家思想的核心
    主张摒弃物欲与杂念,回归自然本性,与“道”的质朴状态合一。
    例如《道德经》强调“复归于朴”,认为“朴”虽微小,却是天下万物无法征服的根本。

  2. 处世态度
    衍生出“抱朴守拙”的智慧,提倡低调谦厚、踏实专一,反对圆滑世故。
    如葛洪在《抱朴子》中以“抱朴”为号,倡导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


三、延伸解释


“抱朴”不仅是道家修身的准则,更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强调内在纯真胜过外在浮华。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老子》《抱朴子》等原著或权威词条。

别人正在浏览...

拔除班狄奔鲸藏弓烹狗出于无奈脞说黨逆丹谷担仆电麻醉雕攰烦聒发薪还眺鹤泽惶悚剪灯新话佳酿见银解析式记功忘过疾固即景集谋荆室筋退究涂句星克获渴闷困索乐翁氀毼緑蜡没做是处嚜嚜尨诡蒙幸摩诃罗浓腴啤酒樵山三青团赏适胜友社神狩人私下里铁画银钩贴经途穷日暮亡绝韦绔微没围嘴儿窝赃无文无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