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帖经。科举时代的一种考试方式。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学校贡举·三场》:“ 天宝 十三载,举人问策外,更诗赋并杂文贴经为三场试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免贴经,只试墨义二十道,皆以经中正文大义为问题。”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四节:“明经科考试贴经、墨义,死背词句。”参阅《通典·选举三》。
“贴经”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指在墙壁、柱子等表面粘贴经文,表达对佛教经典的尊崇与信仰。这一用法多见于民间宗教实践,非主流释义。
建议根据具体文献或语境进一步判断词义侧重。
《贴经》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将经文贴在墙壁或其他适当位置,供人们阅读或祭祀之用。
《贴经》的部首是⺮(竹字底)和冖(冠字头),拆分后的笔画数为11画。
《贴经》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起源于佛教,后来逐渐扩展到道教和民间信仰中。最早贴经是为了使人们能够在家中进行借阅,并对其进行膜拜和敬奉。
《贴經》是《贴经》的繁体字写法。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差异,而《贴经》这个词在古时候的写法为「貼經」,其中的「經」字的心字旁在古代写作「⺡」。
1. 他在寺庙里贴经,向佛祖祈福。
2. 每次过年,我们家门口都贴经,祈求平安吉祥。
1. 贴画:将画作贴在墙壁或其他适当位置,供人欣赏。
2. 贴纸:一种可以粘贴在物体表面的纸张,多用于装饰或标记。
1. 张贴:将文宣、广告等内容粘贴在公共场所。
2. 引经:引用经典著作中的名句或论述。
不适用于此词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