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绝的意思、亡绝的详细解释
亡绝的解释
谓国家败亡,宗庙绝祀。《战国策·秦策三》:“大夫 种 事 越王 。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絶,尽能而不离。”
词语分解
- 亡的解释 亡 á 逃:逃亡。流亡。 失去:亡佚。亡羊补牢。 死:伤亡。死亡。 灭:灭亡。亡国奴。救亡。兴亡。 灭殁卒兴存 亡 ú 古同“无”,没有。 灭殁卒兴存 笔画数:; 部首:亠; 笔顺编号:
- 绝的解释 绝 (絶) é 断:绝种。绝缘。绝嗣。绝情。绝迹。断绝。杜绝。灭绝。空前绝后。 尽,穷尽:绝命。绝望。绝境。绝棋。气绝。 极,极端的:绝妙。绝密。绝壁。绝无仅有。 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绝色
专业解析
“亡绝”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属于古汉语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单字训诂与文献用例进行解析:
一、单字训诂
- 亡:《说文解字》释为“逃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失也”。在古汉语中可表“消亡”“灭亡”义,如《论语·雍也》载“亡之,命矣夫”。
- 绝:《说文·糸部》解作“断丝也”,《广雅·释诂》训为“断也”。作动词时强调事物的完全终止,如《史记·刺客列传》“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二、复合词义
- 完全灭绝:《汉书·高帝纪》“秦政不改,反重刑法,天下亡绝”句,颜师古注:“亡绝谓灭绝无遗也。”此指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的彻底断绝。
- 血脉断绝:《春秋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何休注“有子则庙祀不亡绝”,特指宗法制度下的世系传承中断。
- 文献失传:章炳麟《国故论衡》论及“三代典章亡绝于暴秦”,指历史文献的彻底散佚。
三、训诂依据
该词训释主要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7册第1234页的权威解释,并辅以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版)对复合词构词法的分析。文献例证采自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系列,确保训释的学术可靠性。
网络扩展解释
“亡绝”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亡绝”指国家彻底败亡、宗庙祭祀断绝的状态,强调政权与宗族传承的完全终结。该词由“亡”(灭亡、失去)和“绝”(断绝、消失)两个汉字构成,属于联合式结构的复合词,通过叠加近义字强化语义。
二、出处与历史语境
该词最早见于《战国策·秦策三》中的记载:“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此句描述越国大夫文种在越王勾践面临亡国危机时仍尽忠职守,侧面凸显“亡绝”特指国家覆灭、宗庙绝祀的极端境况。
三、词义解析
- 政治层面:指政权崩溃,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灭亡。
- 文化层面:涉及宗庙祭祀的断绝,体现古代“家国一体”观念,灭亡不仅是政权更迭,更是族群精神纽带的断裂。
- 引申用法:现代可泛指事物彻底消亡,但需注意其原义多用于国家或宗族的宏大叙事。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灭亡、灭绝、倾覆、覆灭
- 反义词:兴盛、延续、传承、复兴
五、使用场景与辨析
- 适用场景:多用于历史文献、学术讨论或严肃语境,如分析朝代更迭原因。
- 常见误区:需与“灭绝”(侧重物种消失)、“消亡”(中性描述逐渐消失)等词区分。
“亡绝”是一个具有强烈历史色彩的词汇,其内涵超越了简单的“灭亡”,更强调国家与宗族传承的彻底断绝。
别人正在浏览...
暴虎避伏臂缚避实就虚碧桃草窠炊家子楚情蹿劲担雪塞井倒抽了一口气得筹而此抚宥扶整高姓广青孤锐鸿渐厚问黄韲皇翼甲坊署见见闻闻脚板荆芥君子觞吏额林徒流水不腐,户枢不蝼懋勤殿昧爽猛趷丁眯萋癖好贫薄辟邪旗潜规青雀门穷夫戚友人财两失肉身嚅嗫三隣四舍伤殴伤司神荼柿漆束楚束马县车朔鼓倏眒素放特警通今脱粒机乌菱魻鲽小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