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ed not] 毋庸;无须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1).无须,不必。《左传·隐公元年》:“无庸,将自及。” 杜预 注:“言无用除之,祸将自及。”《史记·苏秦列传》:“窃为君计者,莫若安民无事,且无庸有事於民也。” 宋 叶适 《杨夫人墓表》:“尔学不成,无庸归也。”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五:“我无庸多说,我病中曾受过几个小朋友的赠与。”
(2).平庸,无所作为。《魏书·高崇传》:“臣以无庸,谬宰神邑。” 唐 李峤 《夏晚九成宫呈同僚》诗:“结欢良有裕,联寀媿无庸。”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谢贽启》:“有志者以拘挛而废,无庸者以积累而升。”
(3).没有用处。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友人有言 秦 中一好古家,藏有古弹碁局……然弹碁之法不传,局即存,无庸也。”
"无庸"是汉语中具有古雅色彩的否定副词,其核心含义为"无须、不必",常见于书面表达。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多写作"毋庸",例如"毋庸置疑"已成为固定搭配。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汉语大词典》指出"无庸"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左传·隐公元年》载"无庸,将自及"即其早期用例,表"不需要"的绝对否定。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庸者用也,无庸即无所施用",从构字法揭示其本义。
在语用层面,商务印书馆《古汉语虚词词典》归纳其三大功能:①修饰动词构成否定短语(如"无庸讳言");②与"置疑""赘述"等词组成四字格;③作为公文用语表示明确禁止(如"无庸申报")。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特别指出,该词在现代法律文书中仍保留着规范效力。
需要注意的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异形词整理表》明确将"毋庸"定为规范词形,但《辞海》第七版仍将"无庸"作为历史词形保留。这种历时演变体现了汉语词汇规范化的动态过程。
“无庸”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种含义:
这是最常见的用法,表示不需要或没必要做某事。
多用于古代文献,形容人或事物缺乏作为或成就。
指事物失去实用价值。
鳌甲败臼白猿公並列不慭逞炫典艺冬烘恩田二辂烦渴伏法受诛服习构奸官禄薅田黑晻晻回迂火火呼吸商贾惠践阼胶牙饧蓟丘崆巄寇钞鳞彩流嘤鸾凤友昧宠免遣密麻麻逆案輣车偏名迁徂啓禀轻驾亲彊起誓羣纪染惑仁圣傻冒儿设身手文书册説来説去四面受敌竦詟酸伤踏雪天廐娲石违世絶俗微宵文坛诬攀险折小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