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改变节操。《孔子家语·在厄》:“﹝ 子贡 ﹞入问 孔子 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雁门太守行》:“ 涣 ( 王涣 )少好侠,尚气力,数通轻剽少年。晚改节博学,通於法律。”《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幸得 娟娟 小姐是个贞烈之女,截髮自誓,不肯改节。 白长吉 强他不过,只得原嫁与 遐叔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崔猛》:“或以告 崔 。 崔 讶其改节,而亦未之奇也。”
(2).更换季节。 汉 张衡 《东京赋》:“於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蒸蒸之心,感物曾思。”《艺文类聚》卷三四引 三国 魏 曹丕 《******赋》:“去秋兮就冬,改节兮时寒。”
“改节”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析:
一、人格品行的转变 指改变原有的节操或志向,多含贬义。常见于描述人物因外部压力或利益诱惑而违背初心,例如《后汉书·周举传》中“君子改节,犹虎豹纹变”,强调品性变化如同猛兽斑纹改变般不可逆。
二、自然时序的变迁 指季节或节令的更替。此用法多见于古典文献,如《礼记·月令》注疏“阴阳改节,四时迭代”,体现古人观察自然规律的哲学思维。
现代语境中,“改节”更倾向第一层含义,常用于评价历史人物或社会现象,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义为“改变节操,多指变节”。该词蕴含中华文化对气节、操守的价值判断,具有鲜明的伦理色彩。
“改节”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改变节操
指个人或团体因外界压力、利益诱惑等原因,放弃原有的立场、信仰或原则。这一用法在古籍中较为常见,既有中性描述,也含贬义。例如:
更换季节
此义项多见于古文,描述季节更替。例如:
如需更详细例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籍原文(如《醒世恒言》《三国志》等)。
比肩随踵参人参头拆壁脚吵秧子敕唤穿鍼刺股读书摧敝丹士第一骨杜二风师凤叶風詠负实害忌海容汗污好采洪陶呼服篲箒荐师茧丝胶掌家兔经总制钱今文经俊耆宽栗来潮洛食毛发不爽明滴溜柰何木内动字年富力强浅利伽伽衾衽三大奇书颯瑟杀缚神略诗词寿藤私阿诵玩泝回听说统元历頽暮吞齧脱籍托音吻唇文訞陷脱箾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