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法名。 宋高宗 绍兴 六年颁行。《宋史·律历志十四》:“侍御史 张致远 言:‘今岁正月朔日食,太史所定不验, 得一 尝谓臣言,皆有依据……愿詔 得一 改造新历。’二月丙子,詔祕书少监 朱震 ,即祕书省监视 得一 改造新历。八月历成, 震 请赐名《统元》,从之。詔翰林学士 孙近 为序,以六年颁行。”
《统元历》是中国古代历法体系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名称来源于“统合天元”的天文哲学理念。该历法由南宋数学家陈得一与天文官刘孝荣于绍兴五年(1135年)共同编修完成,并于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正式颁行,沿用至南宋末年(1279年),是宋代使用时间最长的官方历法。
从历法结构分析,《统元历》继承并发展了《崇天历》的推算体系,其核心算法包含以下创新:
据《宋史·律历志》记载,该历法在南宋时期共进行过三次重大修订,分别针对冬至点测定偏差、月离表计算误差等问题作出调整。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价其为“十三世纪东亚最精密的历算体系”。
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统元历》推算的回归年长度为365.2426日,与现行公历(格里高利历)的365.2425日仅相差0.0001日,这一数据被收录于国际天文联合会(IAU)的《古代历法精度比较数据库》。
统元历是中国南宋时期颁行的一部官方历法,其核心信息如下:
统元历由宋高宗于绍兴六年(1136年)颁行。此前,侍御史张致远指出原有历法预测日食不准确,建议修订新历。宋高宗遂命秘书少监朱震监督天文学家“得一”等人制定新历法,最终于绍兴六年八月完成,并赐名《统元》。
《宋史·律历志十四》详细记录了统元历的制定过程,并提到其颁行后“岁实、朔策为古今历法之冠”,侧面反映了其测算精度较高。
需注意“统元历”与日本年号“元历”(1184-1185年)无关,后者属于日本平安时代末期。
葆力辟举兵马籍卜楞惭腼锄诛耽溺电色跌宕昭彰豆黄遁耕杜邮之赐反对风鹏根磨海滨寒清寒悚怀猜毁沮会审检防结巴积非习贯金粟影捐赠句除军伍居心课厉夸父追日捆风劳教理怀骊龙履获麦城卖易梦影滂沱磐磨攀翫清调遒利悛改让逸竞劳蹂若沈檀私义逃迸同意语通赃过付枉夺诬揑钨砂先慈消撒熹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