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负险 ”。
负嶮(fù xiǎn)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倚仗险要的地势”,多用于描述军事防御或地理优势。以下从词义、结构、出处及用法角度详细解析:
“负”
本义为“倚靠、凭借”,引申为“依仗、据守”。如《孙子兵法》中“负固不服”即指倚仗险固之地抵抗。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0卷,第12页。
“嶮”
同“险”(繁体),指山势险峻、易守难攻之地。《说文解字》释:“嶮,阻难也。”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2013年)第9篇下。
合成词义
“负嶮”强调利用地形险要以固守或防御,如《后汉书·隗嚣传》:“负嶮自固,虽遣使称臣,实怀贰心。”
来源:《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卷十三。
《资治通鉴·汉纪》:
“陇右负嶮,士马强盛。” 指陇右地区凭借险要地势,兵强马壮。
来源:《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卷四十二。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关中负嶮临河,形胜甲于天下。” 描述关中地形险要,濒临黄河,为战略要地。
来源:《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卷五十二。
该词属文言遗存,现代汉语极少使用,多见于历史、军事文献或成语研究。需注意与近义词区分:
来源:《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28页。
根据您的查询,“负嶮”一词可能存在字形混淆或笔误。结合搜索结果分析,可能涉及以下两种情况:
若为“负韊”(或“负籣”)
该词指古代军事场景中“背负箭筒”的行为,属于冷兵器时代装备术语。例如《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赵王迎接信陵君时,平原君亲自背负箭筒(韊)引路,体现极高的礼仪规格;《汉书·韩延寿传》中士兵“抱弩负籣”则直接描述战备状态。箭筒材质为皮革(革制),形似木桶,用于盛放弩箭。
若确为“负嶮”
“嶮”是“险”的异体字,此时“负嶮”应理解为“依凭险要地势”。例如古籍中“负险而守”指占据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进行防御,属于军事战略术语,与地形险峻相关。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上下文判断原意。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史记》《汉书》相关篇章或古代军事典籍。
白槌並悉布护朝斯夕斯充耳不闻大汉戴奉大厮把调虚嚣冻结斗健附答盖韭孤寡不谷骇恻海运含孝禾黍故宫截指机符激伶经帏穽渊掎蹠恳慤枯哑略刃良弓无改刘琨龙精卖关子面首左右曩时内媚片假名楩楠贫鞠破落那强仕秋场乳牸释获视若无睹收残缀轶守御水云身水胀説表朔客説明书斯缠谈荐恸哭万枢文实匣椟祥佑枭景小日子邪魔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