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民的意思、商民的详细解释
商民的解释
商人。《商君书·农战》:“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穀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范宁 注:“商民,通四方之货者。”《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抵制美约》:“乐用何国之品,乐定何国之货,此权操之商民,外人不能强,即政府亦不必助也。”
词语分解
- 商的解释 商 ā 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计划、讨论:商量。商讨。商议。商定。商榷。商酌(商量斟酌)。相商。磋商。洽商。协商。 买卖,生意:商业。商店。商界。商品。商标。 古指行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做买卖的人,亦
- 民的解释 民 í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
专业解析
“商民”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以从构成它的单字“商”和“民”的本义及引申义来理解,并结合其在历史和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
字义分解与基本含义:
- 商 (shāng): 本义指计算、估量,引申为商业、买卖、经商等经济活动。也指从事这些活动的人(商人)。
- 民 (mín): 本义指人,特指非官方、非军人的普通百姓、民众。
- 合义: “商民”字面意思即指从事商业活动的普通民众或商人阶层。它强调的是这些人的社会身份属性——既是商人,也是平民百姓。
-
核心释义:
- 指从事商业活动的普通百姓或商人群体。 这是最核心、最常用的含义。它区别于官吏、军人、农民等其他社会阶层,特指以买卖货物、提供服务等为职业或生计来源的民众。例如:“政府出台政策保护商民利益。”
- 泛指市民或城镇中的居民(历史或特定语境)。 在古代或某些文献中,“商民”有时会用来泛指居住在城镇中的人,因为城镇往往是商业活动的中心,居民多与商业相关。例如:“该城商民众多,市面繁华。” 但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更常用“市民”。
-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权威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将“商民”解释为“商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 《新华词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 解释为“经营商业的民众”。 来源:新华词典编纂委员会编. 新华词典(第4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
近义词辨析:
- 商人: 更侧重于职业身份,指具体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与“商民”的核心含义非常接近,常可互换。但“商民”有时更强调其作为“民”(民众、百姓)的集体属性。
- 市民: 指城市居民,范围比“商民”广,包含从事各种职业的城市人口。只有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商民”才近似等同于“市民”。
- 商户: 指从事商业活动的店铺或经营单位,是机构而非人群。
“商民”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主要含义是指从事商业活动的普通民众或商人群体,强调其作为经济活动参与者(商)和社会普通成员(民)的双重身份。其核心释义得到了权威汉语词典的确认。
网络扩展解释
“商民”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解释:
一、狭义指代商人
-
基本含义:指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群,属于古代社会四民(士、农、工、商)之一。例如《商君书·农战》提到“商民善化”,强调商人善于应对变化;《穀梁传》将“商民”与士民、农民、工民并列,范宁注解为“通四方之货者”。
-
文献例证:
- 古代用法:如《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提到“商民”有权选择商品,体现其作为经济主体的独立性。
- 近代用例:如兵变事件中,“商民”指代受劫掠的商人群体。
二、广义泛指商人与百姓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商民”扩展为商业人士与普通民众的合称,强调两者在社会中的互动关系。例如描述商人对百姓的关怀或双方互利共赢的局面。
使用注意
- 语境差异:古代文献中多指单一商人群体,现代可能引申为商民共融的广义概念。
- 权威来源:建议优先参考《商君书》《穀梁传》等典籍中的定义,现代扩展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拜舞百足不僵波灵蔡邕搀扶婆倡义诚厚乘劳楚岸舛令啜狗尾慈悲为怀大白捣砧短欠读学二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厄抑犯恶锋芒佛历个儿寒鹭华茂回拜会串火牛阵霍眼交盘金字牌寄书邮看不过亢宗子沥水露天通事懋敦駡阵梅花海鹘密电靡漫明角灯七色板趣向扰化绕口令人不聊生入觐三奸杀止十字架睟颜搨匠頽索万法王良未雨绸缪霄门校明小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