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践的意思、更践的详细解释
更践的解释
任职。 唐 李华 《含元殿赋》:“又有银璫珥貂,寺人巷伯,奉宣出纳之令,更践宫中之役。” 唐 元稹 《赠太保严公行状》:“公之先,自两 汉 至 隋氏 ,郡守、列侯、駙马、御史、郡丞、将军、刺史、著作郎,数百年冠冕不絶代,若公之出入更践,位与寿极,其上无如也。”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歌咏》:“ 王文正公 曾 、 李文定公 迪 , 咸平 , 景德 閒相继状元及第,其后更践政府,乃罢相镇 青 ,又为交承,故 文正 《送文定移镇兗海诗》有‘锦标夺得曾相继,金鼎调时亦践更’之句。”
词语分解
- 更的解释 更 ē 改变,改换:更正。更生(重新获得生命,喻复兴)。更衣(a.换衣服;b.婉辞,上厕所)。更定(改订)。更迭(轮流更换)。更递。更番。更新(旧的除去,新的建起)。更张(调节琴弦,喻变更或改革)。
- 践的解释 践 (踐) à 踩,踏:践踏。践履。作践。 履行,实行:践行。实践。 陈列整齐。 特指皇帝登临皇位:践祚。践极(皇帝即位)。 古同“剪”,灭除。 古同“浅”,浅陋。 笔画数:; 部首: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更践是古汉语词汇,现罕用于现代汉语,其核心含义指官吏职务的变动与赴任,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源与基本释义
- 「更」:本义为变更、轮替(《说文解字》:「更,改也」),引申指官职调动。
- 「践」:本义为履行、到任(《说文解字》:「践,履也」),特指赴职就任。
二字组合后,「更践」指官吏因职务变动而履新,强调职位迁移与到任行为的结合。
二、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 《史记·平准书》
载「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更践以次为之」,反映汉代商人通过频繁职务调任跻身官场的现象。
- 《汉书·食货志下》
提及「吏更践,或至卿大夫」,指官吏通过职务迁转晋升至高官。
三、现代辞书释义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明确释义为:「指官吏的职务变动和到任履职」。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标注其特指「官吏的迁调与赴职」。
四、语义演变与现代使用
该词属典型官僚制度用语,常见于汉唐文献。随着职官制度变迁,现代汉语中已被「调动」「赴任」「迁转」等词替代,仅存于古籍与历史研究领域。
参考资料:
- 字源解析依据《说文解字》
- 历史用例引自《史记》《汉书》
- 现代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更践”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词义解释
- 核心含义:指“任职”或“担任职务”。多用于描述官员或士人在不同职位上的履职经历。
出处与例句
-
唐代文献
- 李华《含元殿赋》提到:“寺人巷伯,奉宣出纳之令,更践宫中之役。” 此处“更践”指宦官在宫廷中轮值任职。
- 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中,用“出入更践”描述严氏家族成员在历代官场中的履职传承。
-
宋代文献
- 王闢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了王曾、李迪等官员“更践政府”的经历,即先后担任宰相等要职。
使用特点
- 语境:常见于史书、赋文或人物行状,强调官职的轮替或履职的延续性。
- 现代适用性:该词现已极少使用,属于历史词汇,研究古籍或古典文学时可能涉及。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含元殿赋》《赠太保严公行状》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镑鑤抱鸡避寒髀髋诚当逞己失众传警吹扬存赐道搿德碑刁讼端序耳闻不如眼见冯襄该深稾芼歌儿根勘格诗钩箴冠挂馆使鼓胀和朴悔恚交颈棘院扣住狂突两搀理例马熏冥蒙摩诃震旦蚍蚁亲末搉惟扰动肉腥入己沙坻烧研深洽史功识礼知书实习生死契他志通禁通谈微莫文衡温凊定省闲别嫌贰想像力消损戏酒行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