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恤问、救济。《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乃閔海内勤劳,是岁遣博士 褚大 等六人持节廵行天下,存赐鰥寡,假与乏困,举遗逸独行君子诣行在所。”
"存赐"为古汉语复合词,需从构词法及历史语义两个维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存"在《汉语大词典》中有"保存、抚恤"之意,《辞源》释为存恤关怀;"赐"指君主或尊长给予的恩惠,《说文解字》注为"予也"。二字连用构成偏正结构,特指君主对臣属的物质恩赏与精神慰藉双重馈赠,常见于汉唐典章文献,如《后汉书·礼仪志》载"存赐鳏寡,帛人二匹"。
二、词源流变 该词最早见于《周礼》"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三日缓刑,四日弛力,五日舍禁,六日去讥,七日眚礼,八日杀哀,九日蕃乐,十日多昏,十有一日索鬼神,十有二日除盗贼",其中"舍禁"即包含存赐措施。至唐宋时期发展为制度性救济,《唐六典》规定"凡水旱虫霜为灾,则有分数:十分损四已上免租,损六已上免租调,损七已上课役俱免,若桑麻损尽者各免调",此间"存赐"已包含具体物资配给标准。
三、现代转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虽未单独收录该词,但"存"保留"寄存、保留"本义,"赐"保持"赏给"核心义。当代文学作品偶用此词表达历史语境下的恩赏关系,如钱钟书《管锥编》引《汉书·文帝纪》"存问长老"时论及古代存赐制度的伦理价值。
主要参考来源:
“存赐”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cún cì,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解释:
恤问与救济
指对贫困或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物质帮助,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朝曾派遣官员巡行天下,“存赐鳏寡,假与乏困”,即通过发放物资救济孤寡老人和贫困者(、、)。
历史用例
清代陈康祺在《壬癸藏札记》中提到“存赐”一词,进一步印证了其作为社会救济行为的含义()。
部分资料提到“存赐”作为成语时,可能引申为“天赋才能或福祉被保留并传承”,但这种用法较为少见,且未见于权威典籍(、)。
在姓名学中,“存”象征智慧与传承,“赐”则带有恩惠之意,组合成名字时寓意福泽绵延,但需注意“赐”字在命理学中可能隐含刑克或健康隐忧()。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姓名解析,可参考《汉书》及相关历史文献。
把都儿稗小般倕本命辰博浪鼓冲刷从风灯烬电矛断肠草放翁词负薪投璧浮渚逛灯瓜州何渠红庚餱粻火鉢拣刺鉴略奸罔交瘁尽义务金砖寄死酒佐稽限俊健军帜开比渴盼口沸目赤铃子麟寺隆邈吕葛履险蹈危蔓藻冒姓闷子车鸟吏鼈官强制牵摘峭崿凄风楚雨七景屈曲首陁说三分摊晒滔漭讨账驮畜顽游午时茶无娒无骹尊下半旗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