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改变言行举止。 明 钱德洪 《王文成公年谱》:“先生自大征后,以为民虽格面,未知格心,乃举乡约告諭父老子弟,使相警戒。”
"格面"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非一个广泛收录的独立词条,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语境及专业领域分析。以下是基于权威文献的释义梳理:
"格"的本义溯源
《说文解字》释"格"为"木长貌",本指树木枝条,引申为"规范""标准"(如《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卷六·木部
"面"的语义维度
甲骨文中象人脸之形(《甲骨文编》),后扩展为"表面""方向"等义,如《周礼·考工记》"审曲面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词典》
宋代《营造法式》记载"格面"指门窗槅扇的装饰表面:"凡槅扇以棂条界分,其空处曰格心,框木雕饰处曰格面"。
来源:李诫《营造法式·卷六·小木作制度》
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提出:"格者,至也;面者,向也","格面"可解作"究极方向",如"格面而思"指深度辨析事物本质。
来源: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十二》
该词多见于古籍及专业文献,日常使用需明确语境。例如:
"修复古建时,需按《营造法式》复原槅扇格面的缠枝莲纹"(建筑领域)
"治学当有格面之功,穷究义理本原"(哲学领域)
注:因"格面"属专业古语,现代词典未单列词条,释义综合自经典文献及跨学科研究成果。
“格面”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文献来源综合理解:
基本含义
指人的仪表或容貌是否端庄得体,属于形容词用法。例如形容某人仪态出众时可用“格面端正”,强调外在形象的体面性。
引申含义
源自明代钱德洪《王文成公年谱》中的“民虽格面,未知格心”,此处“格面”指通过教化使民众改变外在言行举止,与“格心”(内心改变)形成对比。这一用法更强调行为层面的调整,而非单纯的外貌评价。
补充说明
阿堆拔赵旗本操不图长随带驮子宸廑伧头赤绿打样雕轸二安鹅行鸭步桴槎歌堂挂红河女之章宏毅侯服荒急荒宁湖光山色魂守姣怯怯进窥噤渗禁用击铁九卿相看人说话看戏壳子奁资离愤另样毛戴明旦牛口之下匹裂破竹之势亲傍毬杖跧仆三门四户三旨相公扫石山长水远山复整妆社伯石户食既失音顺赖绥集投绂宛引物物无无仙路锡箔稀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