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妇女润发的油脂。《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朱熹 集传:“膏,所以泽髮者;沐,涤首去垢也。”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妃妾之家,膏沐之遗,岁得再通。” 清 曹寅 《归舟和培山见答韵》:“ 楚 妃屏膏沐, 越 女乱粧靚。”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粗人”》:“她本有‘膏沐’,头发油光,只因老爷出征,这才懒得梳洗,随随便便了。”
(2).借喻德政或恩泽。《楚辞·王逸<九思·悯上>》:“思灵泽兮膏沐,怀兰英兮把琼若。”原注:“灵泽,天之膏沐也,盖喻德政。” 明 吾邱瑞 《运甓记·手板击凤》:“都督,我频年受膏沐,今日分辞往丹瀆,惧才疎力薄,有孤覆育。”
(1).洗沐;润泽。 唐 柳宗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日出雾露餘,青松如膏沐。”集注引 孙汝听 曰:“如膏沐者,言雾露之餘,松柏皆如洗沐也。” 宋 范成大 《衡永之间山路艰涩》诗:“晚来出前冈,路坦亭堠促;将士走相贺,喜色如膏沐。” 清 杜岕 《九日荔轩招泛虎丘观穫》诗:“是日值微雨,千林尽膏沐。”
(2).谓施惠。 章炳麟 《“社会通诠”商兑》:“祠堂所有,輒分之以恤孤寡,兴教育,足以膏沐族人。”
“膏沐”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释:
本义:润发油脂
指古代妇女用来润泽头发的油脂,兼具清洁和滋养功能。如《诗经·卫风·伯兮》中“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描述女子因丈夫出征无心梳洗,凸显了“膏沐”的日常用途。曹植《求通亲亲表》也提到“膏沐之遗”,侧面反映其在贵族生活中的重要性。
比喻义:恩泽或德政
引申为统治者施予的惠政或恩德,如《楚辞·九思·悯上》以“灵泽兮膏沐”喻指德政对百姓的润泽。明代戏曲《运甓记》中“频年受膏沐”亦用此意,强调恩惠的持续性。
自然润泽
用于形容自然界的洗沐、润泽之态。如柳宗元诗句“青松如膏沐”,描绘雾气消散后松树被露水浸润的景象;清代诗文中“千林尽膏沐”则展现细雨润泽山林之意境。
“膏沐”一词既指具体的护发用品,又蕴含文化隐喻,常用于文学表达中传递情感或哲理。如需更详细例证,可参考《诗经》《楚辞》及唐宋诗词相关篇章。
阿辅背坏徧拍裳服陈德驰系虫天创用传讲催青大官悼亡打牙逗嘴钉筋冻醴屙屎放眼飞觞封行扶余功状菰芦害身河网后穉欢爱皇仁扈圣饥溃积习相沿捐躯殉国句弓历劫礼祀柳仪曹龙角葱鲁连逻刹缕数奴化欧冶平常清癖情素人心丧尽日崩三尺法唼呷视险如夷书府署牋死诸葛能走生仲达恬憺体识体正土著瓮头清饷银嚣烦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