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膏沐的意思、膏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膏沐的解释

(1).古代妇女润发的油脂。《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朱熹 集传:“膏,所以泽髮者;沐,涤首去垢也。”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妃妾之家,膏沐之遗,岁得再通。” 清 曹寅 《归舟和培山见答韵》:“ 楚 妃屏膏沐, 越 女乱粧靚。”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粗人”》:“她本有‘膏沐’,头发油光,只因老爷出征,这才懒得梳洗,随随便便了。”

(2).借喻德政或恩泽。《楚辞·王逸<九思·悯上>》:“思灵泽兮膏沐,怀兰英兮把琼若。”原注:“灵泽,天之膏沐也,盖喻德政。” 明 吾邱瑞 《运甓记·手板击凤》:“都督,我频年受膏沐,今日分辞往丹瀆,惧才疎力薄,有孤覆育。”

(1).洗沐;润泽。 唐 柳宗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日出雾露餘,青松如膏沐。”集注引 孙汝听 曰:“如膏沐者,言雾露之餘,松柏皆如洗沐也。” 宋 范成大 《衡永之间山路艰涩》诗:“晚来出前冈,路坦亭堠促;将士走相贺,喜色如膏沐。” 清 杜岕 《九日荔轩招泛虎丘观穫》诗:“是日值微雨,千林尽膏沐。”

(2).谓施惠。 章炳麟 《“社会通诠”商兑》:“祠堂所有,輒分之以恤孤寡,兴教育,足以膏沐族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膏沐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古代词汇,其核心释义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解析:

一、基本词义 《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膏沐指古代妇女润发用的油脂类化妆品,其中"膏"为凝脂状头油,"沐"指淘米水等洗发液体,二者合用特指护发用品。这种用法可追溯至先秦文献,如《诗经·卫风·伯兮》"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即展现妇女以膏沐梳妆的场景。

二、文学引申 在古典文学语境中,膏沐衍生出自然润泽的意象。宋代晁补之《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膏沐芳泽无俗尘",借膏沐形容茶芽受云雾滋养的状态,此用法收录于《全宋诗》卷一千一百七十四。清代厉鹗《雨后》"膏沐千家雨,笙竽六月凉"则拓展为甘霖润物的诗意表达。

三、政治隐喻 典籍中膏沐常喻指君主恩泽,贾谊《新书·阶级》"膏沐百姓"即用润发之细腻比拟统治者惠及万民,《贾谊集校注》对此有详细训诂。班固《两都赋》"泽浸群生,膏沐黎元"亦延续此政治修辞传统。

四、文化考证 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考证,先秦膏沐主要含动物脂肪与植物香料,汉代始见蔗蜡配方,唐代《千金方》记载数十种中药膏沐配方,印证其在传统医药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掐丝珐琅膏沐盒实物,佐证其作为礼器的物质文化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膏沐”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释:

  1. 本义:润发油脂
    指古代妇女用来润泽头发的油脂,兼具清洁和滋养功能。如《诗经·卫风·伯兮》中“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描述女子因丈夫出征无心梳洗,凸显了“膏沐”的日常用途。曹植《求通亲亲表》也提到“膏沐之遗”,侧面反映其在贵族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比喻义:恩泽或德政
    引申为统治者施予的惠政或恩德,如《楚辞·九思·悯上》以“灵泽兮膏沐”喻指德政对百姓的润泽。明代戏曲《运甓记》中“频年受膏沐”亦用此意,强调恩惠的持续性。

  3. 自然润泽
    用于形容自然界的洗沐、润泽之态。如柳宗元诗句“青松如膏沐”,描绘雾气消散后松树被露水浸润的景象;清代诗文中“千林尽膏沐”则展现细雨润泽山林之意境。

“膏沐”一词既指具体的护发用品,又蕴含文化隐喻,常用于文学表达中传递情感或哲理。如需更详细例证,可参考《诗经》《楚辞》及唐宋诗词相关篇章。

别人正在浏览...

坳垤百世流芬贝母碑首陂田鞭辟着里鳖灵滨绥铁路谄黩楚才粹夷大巽他群岛凋伤诋戏咄嗟叱咤额赏遏折纲目赶乡邻篙痕寡人之疾号纸红衣大礮槐豆花县货头稷官季末泪涟涟乐家令旗匿户泼恶七举时节亲衆齐人齐容求聘曲摺绕湾子任力仁智乐珊瑚礁少而精折带皴噬脐莫及数黄瓜,道茄子水湿厮并泰极而否陶染同文寺屯戍托终翫谑晚宴尾巴主义文丐消絶夏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