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立功情况的文书。《三国志·吴志·孙坚传》:“刺史 臧旻 列上功状,詔书除 坚盐瀆 丞。”《新五代史·杂传·段凝》:“ 凝 与 彦章 各自上其功, 巖 从中匿 彦章 功状,悉归其功於 凝 。” 元 揭傒斯 《重建济州会源牐碑》:“明年春二月,具功状,遣其属 孟思敬 ,至京师请文勒石。”
根据多个权威来源的综合解释,“功状”是古代用于记录和上报立功情况的官方文书。以下是详细分析:
基本定义 功状指古代表彰功绩的证明文件,用于向上级机构汇报个人或集体的立功详情,属于正式行政文书。该词由“功”(功劳)和“状”(陈述事实的文书)组合而成,字面含义即“陈述功绩的文书”()。
历史功能与用例 据《三国志·吴志·孙坚传》记载,刺史臧旻曾通过功状上报孙坚的功绩,使其获封盐渎丞;《新五代史》中也有段凝与王彦章争功时“匿彦章功状”的史实()。这类文书在官员考核、封赏中起到关键作用,需经上级审核后生效。
现代延伸含义 当代语境中,“功状”可比喻某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并获认可的象征,例如用于学术、科技等领域的重大突破表述()。
文书结构与特点 功状内容通常包含立功者信息、具体事迹、佐证材料及推荐人意见。元代揭傒斯《重建济州会源牐碑》提及“具功状”需遣专人呈递,说明其流程严谨性()。
总结来看,“功状”既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重要行政工具,其概念在现代语言中仍保留着“成就证明”的引申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原始文献用例,可查阅《三国志》《新五代史》等史籍。
《功状》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功绩的形状或形式。它可以表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或所取得的成就。
《功状》这个字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力部,右边是状部。
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
《功状》是一个现代汉字,源于传统的汉字演变而来。
在繁体字中, 《功状》被写作「功狀」。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研究发现,在古代《功状》这个字的写法会稍有差异,但整体结构和含义基本保持一致。
1. 他的《功状》展现了他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就。
2. 这位运动员的《功状》证明了他在比赛中的杰出表现。
1. 功业:指辛勤努力取得的成绩或事业。
2. 状元:指科举中考试成绩第一名的人,也用来表示成绩非常好的人。
近义词:成就、业绩、功勋。
反义词:失误、败绩、糟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