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识的意思、体识的详细解释
体识的解释
禀性和器识。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会稽 贺生 ,体识清远,言行以礼。” 唐 元稹 《赠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长於议论,用体识为文章,於朋友间好尽言。”
词语分解
- 体的解释 体 (體) ǐ 人、动物的全身:身体。体重。体温。体质。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体能。体貌。体魄(体格和精力)。体育。体无完肤。 身体的一部分:四体。五体投地。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
- 识的解释 识 (識) í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刵 )。识途老马。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识 (識) ì 记住:博闻强识。 标志,记号。 笔画数:;
专业解析
"体识"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较为书面化且使用频率较低的词汇,其含义可以从字源和古籍用法两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字义构成与核心概念
- “体” (tǐ): 本义指人的身体,引申为事物的本体、根本、实质、亲身实践或领悟。在“体识”中,更侧重于“亲身领会、把握本质”的含义。
- “识” (shí): 本义指知道、认识、辨别。在“体识”中,指认知、理解、辨识。
- “体识”合义: 核心含义是指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和内在领悟而获得的认识和理解。它强调认知过程是内在的、深刻的、基于本体感受的,而非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论上的或道听途说的知识。它包含了对事物本质、精髓或内在道理的把握。
二、古籍辞书释义参考
-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 著):
- 虽未直接收录“体识”一词,但对“体”和“识”的释义是理解该词的基础。
- “体” (體): “总十二属也。” 指身体的总称(十二个部分)。引申为根本、本体。
- “识” (識): “常也。一曰知也。” 指标记、记住;另一义为知道、认识。
- 来源参考: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说文解字》是理解古汉语字义的权威基石。
- 《玉篇》 (南朝梁·顾野王 著):
- 作为早期楷书字典,其对“体”的解释更侧重于“身体”义,对“识”的解释强调“认识、知道”。
- 其释义体系为后世理解“体识”中蕴含的“亲身认知”提供了语境。
- 来源参考:《玉篇》是继《说文解字》后重要的字书,反映了中古汉语的字义。
- 《广韵》 (北宋·陈彭年等 编):
- 作为中古音韵书的集大成者,虽主要记录音韵,但其字义训释也具参考价值。
- 其对“体”、“识”的音义记录,有助于理解“体识”在唐宋时期的读音和基本含义。
- 来源参考:《广韵》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和词汇的必备工具书。
- 《汉语大词典》 (现代):
- 对“体识”有明确收录和释义:
体识 (tǐ shí):禀性和器识。《晋书·王坦之传》:“坦之有风格,尤非时俗放荡,不敦儒教,颇尚刑名学,著《废庄论》。 又尝与殷康子书论公谦之义曰:……夫天道以无私成名,二仪以至公立德。立德存乎至公,故无亲而非理。 成名存乎无私,故在当而忘我。此天地所以成功,圣人所以济化。由是观之,谦光之义,岂不大哉!然体识不同,其迹或异。”
- 此处“体识”指人的内在禀赋、器量见识。这是“体识”在古代文献中的一个重要用法,强调内在的、根本性的认知能力和格局。
-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是当今规模最大、释义最全的汉语语文词典,其释义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三、现代理解与应用
在现代语境中,“体识”一词虽不常用,但其核心思想——“通过亲身体验和内在领悟获得深刻认知”——仍然存在,并可能体现在以下方面:
- 强调实践出真知: 指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操作而获得的对事物规律、技巧或本质的理解。
- 侧重内在领悟: 指对道理、情感、艺术境界等需要用心感悟而非仅靠逻辑推理才能获得的认识。例如,对某种哲学思想或艺术作品的“体识”,意味着对其精髓有深切的、个人化的理解和共鸣。
- 认知心理学关联: 与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理论有相通之处,该理论强调身体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在认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体识”一词的核心含义在于通过亲身实践、内在体验和深刻领悟而获得的对事物本质、精髓或道理的认识和理解。在古代文献中,它常特指人的禀性和器识。理解该词需结合“体”的“本体、亲身”义和“识”的“认知、理解”义,并参考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的具体释义。其蕴含的“实践-领悟-认知”模式在现代关于学习、认知和审美的讨论中仍有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体识”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tǐ shí,主要含义指禀性和器识,即个人的内在特质与见识能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禀性:指与生俱来的性格、气质或天赋。
- 器识:指人的见识、胸怀与判断力,强调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宏观把握。
(、、)
2.文献出处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例如: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会稽贺生,体识清远,言行以礼。”
- 唐代元稹《赠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中也有“用体识为文章”的表述。
(、)
3.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形容人的内在修养与智慧,如“体识清远”指品性高洁、见识深远;“体识为文章”则强调以个人器识作为文章内核。
4.相关辨析
需注意与“体认”“见识”等词的区别:“体识”更侧重先天禀赋与后天见识的结合,而非单纯的知识积累或行为实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近义词对比,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拜天地八瀛徧见边委餐事潮气尘秕雌雄未决点翰凋兵第五纵队动发耳际抚循改换甘木弓厢瓜李归根究柢黄房叫化矫诬矜存锦官城赳桓疾恶若雠离俗龙位脔壻论空鸣壁名实不副民献拇阵纳陛乃心王室鸟阵昵戏牌头胖墩墩庞豫飘沐千室翘结青童神荣名三清生缘仕官十眉图诗派手摺説东谈西胎毛贪饕跳大神通意枉曲直凑小弱胁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