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婦女潤發的油脂。《詩·衛風·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朱熹 集傳:“膏,所以澤髮者;沐,滌首去垢也。” 三國 魏 曹植 《求通親親表》:“妃妾之家,膏沐之遺,歲得再通。” 清 曹寅 《歸舟和培山見答韻》:“ 楚 妃屏膏沐, 越 女亂粧靚。”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關于“粗人”》:“她本有‘膏沐’,頭發油光,隻因老爺出征,這才懶得梳洗,隨隨便便了。”
(2).借喻德政或恩澤。《楚辭·王逸<九思·憫上>》:“思靈澤兮膏沐,懷蘭英兮把瓊若。”原注:“靈澤,天之膏沐也,蓋喻德政。” 明 吾邱瑞 《運甓記·手闆擊鳳》:“都督,我頻年受膏沐,今日分辭往丹瀆,懼才疎力薄,有孤覆育。”
(1).洗沐;潤澤。 唐 柳宗元 《晨詣超師院讀禅經》詩:“日出霧露餘,青松如膏沐。”集注引 孫汝聽 曰:“如膏沐者,言霧露之餘,松柏皆如洗沐也。” 宋 範成大 《衡永之間山路艱澀》詩:“晚來出前岡,路坦亭堠促;将士走相賀,喜色如膏沐。” 清 杜岕 《九日荔軒招泛虎丘觀穫》詩:“是日值微雨,千林盡膏沐。”
(2).謂施惠。 章炳麟 《“社會通诠”商兌》:“祠堂所有,輒分之以恤孤寡,興教育,足以膏沐族人。”
“膏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釋:
本義:潤發油脂
指古代婦女用來潤澤頭發的油脂,兼具清潔和滋養功能。如《詩經·衛風·伯兮》中“豈無膏沐,誰適為容”,描述女子因丈夫出征無心梳洗,凸顯了“膏沐”的日常用途。曹植《求通親親表》也提到“膏沐之遺”,側面反映其在貴族生活中的重要性。
比喻義:恩澤或德政
引申為統治者施予的惠政或恩德,如《楚辭·九思·憫上》以“靈澤兮膏沐”喻指德政對百姓的潤澤。明代戲曲《運甓記》中“頻年受膏沐”亦用此意,強調恩惠的持續性。
自然潤澤
用于形容自然界的洗沐、潤澤之态。如柳宗元詩句“青松如膏沐”,描繪霧氣消散後松樹被露水浸潤的景象;清代詩文中“千林盡膏沐”則展現細雨潤澤山林之意境。
“膏沐”一詞既指具體的護發用品,又蘊含文化隱喻,常用于文學表達中傳遞情感或哲理。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詩經》《楚辭》及唐宋詩詞相關篇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