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署牋的意思、署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署牋的解释

署名于章奏。《周书·窦炽传》:“属 隋文帝 初为相国,百官皆劝进。 炽 自以累代受恩,遂不肯署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署牋(shǔ jiān)是汉语古典文献中的复合词,由“署”和“牋”两个单字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署”本义为“办理公务的机关”,引申为“签署、题写”;而“牋”是古代公文或书信的泛称,特指下级呈递上级的文书,如《文心雕龙·书记》载“牋者,表也,表识其情也”。二字连用,“署牋”可解释为在公文或书信上签署姓名或批注意见,常见于古代行政文书流程,例如官员对奏章的批复。

从构词法分析,“署牋”属于动宾结构复合词,强调动作与对象的关联性。唐代李善注《文选》时提及“凡公牍必署,以明职守”,印证了该词与古代职官制度的密切关系。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指出,“牋”在汉代后逐渐与“笺”通用,多指代私人书信,但“署牋”仍保留公文属性。

需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署牋”已罕用,多见于研究古代文书制度的学术著作,如《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将其列为历史行政术语。

网络扩展解释

“署牋”的正确写法应为“署笺”(“牋”是“笺”的异体字),指在书信或文书上署名。根据搜索结果中的字义解析:

  1. 署:此处取“签名”之意(如“署名”“签署”),源自古代公文处理中的签字确认动作。
  2. 笺:指信纸、文书或短小的书信,如“信笺”“便笺”。

组合释义为:在信纸或文书上签名,常见于古代公文往来或文人书信中。例如官员在奏折、公文上署名,文人雅士在诗文书信末尾题名等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

百废俱举白苏倍足纲砭剥阐明刬刷超步揣说传付触类弹正道种东朔断坏恶草具法施分档风魔九伯戆人根深本固恭让贵身觚卢锢身何遽頮面器回想假父见缝插针减削交葛袷衫径情直遂究论酒水寄颜无所老牛拖破车乐天派练石流澌迈古超今蛮市绵密弭谤迷留目乱黏膜攀缠配祭切悫软绵绵烧痕石洫实意四面肆意贴河武军五日子湘陵妃子袭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