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旧时官吏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书·咸有一德》:“ 伊尹 既復政厥辟,将告归,乃陈戒于德。” 孔 传:“告老归邑。”《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后汉书·张湛传》:“后告归 平陵 ,望寺门而步。” 李贤 注:“告归,谓请假归。”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严恭肃》:“以病告归,先人往问疾,至其榻前,布衾破敝,寒士之不如也。” 清 汪懋麟 《送力臣都谏假归扬州》诗:“勇退人所难,告归君独惺。”
(2).告辞,告别回家。 杜甫 《梦李白》诗之二:“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是晚 孟沂 告归。 张运使 不説破他,只叫馆僕尾着他去。”
告归是汉语中具有历史特征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指因特定缘由向上级或尊长请示返回故里。根据《汉语大词典》(第3版)记载,该词在古代文献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官吏请假归乡 古代官员因疾病、丧事或私事需暂时离职时,需向朝廷申请告假,如《汉书·樊哙传》记载「哙老病,数乞骸骨,上不许,乃告归养疾」。这种制度化请假行为体现了古代官僚体系的管理规范。
二、辞官归隐 明清时期衍生出主动辞去官职的含义,如《明史·职官志》载「年老告归者,给驿还乡」,此时该词常与「致仕」「乞骸骨」等词形成语义关联,反映古代士大夫阶层「功成身退」的价值取向。
《辞源》(修订本)特别指出,该词在方言中保留着「告别归家」的通俗用法,如《红楼梦》第三回「邢夫人送至仪门前,看着车去了方回来」的语境中,实际暗含告归的礼仪程序。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历史题材作品,日常口语已较少使用。
“告归”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及来源如下:
官吏离职或请假回乡
指古代官员因告老、休假等原因离开职位返回家乡。例如《后汉书·张湛传》记载“后告归平陵”,指官员请假归乡。此用法常见于史书,如《史记·高祖本纪》提到刘邦任亭长时“常告归之田”。
告辞、告别回家
泛指一般的辞别行为,如杜甫《梦李白》诗云“告归常局促”,描述友人匆匆告别的情景。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中也有“孟沂告归”的情节。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例句或详细解析,可参考上述来源。
白鹞子棒头伯道无儿补白策问成形道宇地慝方良凤德改取告负宫厨刮地皮孤证花衢虎视眈眈践国奸谋见义当爲郊岁假贳假讬嘉馔基本原则卷挛窥恣良民连衽成帷漏败卖呆懋明明尹目迷弄唇吻鸥波滂溏陂陀清庙器青鞋青云士戚枝绕腾人候扇翣深语蛇阵手紧庶汇暑晏述祖踏蹄天真听话儿投果頽瘁威礼五潢笑疾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