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地皮的意思、刮地皮的详细解释
刮地皮的解释
[batten on extortions;fleece the people and get rich] 比喻贪官污吏搜刮民财
一个月工夫,随便你怎么下辣手刮地皮,总捞不回本钱来吧!
详细解释
喻贪官污吏百般搜刮民财。 鲁迅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二》:“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结果是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开头的话》:“那些政府官员、将军、太太,带上平时刮地皮刮下的金银宝珠……逃到 西安 、 重庆 等大后方去了。”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功名欲望》:“据说, 杜甫 的不就 河西 尉,也就是不愿意去刮地皮。”
词语分解
- 刮的解释 刮 (④颳) ā 用刀子去掉物体表面的东西:刮脸。刮宫( * 手术)。刮削。刮痧(民间治疗某些疾患的方法,刮皮肤,使充血,以减轻炎症)。 掠夺财物:搜刮。刮地皮(搜刮民财)。 在物体表面上涂抹:刮糨子。
- 地皮的解释 ∶ 供建筑用的土地 ∶地的表面阴雨天地皮潮湿详细解释.地的表面。 唐 韩愈 《游城南·题于宾客庄》诗:“榆荚车前盖地皮,蔷薇蘸水笋穿篱。” 宋 王禹偁 《苦热行》:“我闻胡上长飞雪,此时日晒地皮
专业解析
刮地皮是汉语中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俗语,主要比喻官吏或权势者通过贪污、搜刮等手段残酷剥削百姓钱财的行为。其核心含义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榨取民财,如同将地皮刮走一层般贪婪彻底。
一、字面与引申含义
- 字面义
指用工具刮取地表土壤。古代战争或饥荒时期,民众甚至“刮地皮”充饥,凸显极端贫困下的生存挣扎 。
- 比喻义
官吏利用职权强征暴敛。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记载:“官员到任后层层盘剥,地皮也被刮低三尺”,生动反映其搜刮之狠 。
二、语义特征与用法
- 行为主体:多指官吏、地主、恶霸等掌权者。
- 行为性质:强调手段的残酷性与贪婪性,如《汉语大词典》释义:“喻贪官污吏百般搜刮民财” 。
- 语用色彩:含强烈批判意味,常见于揭露社会黑暗面的语境。
三、近义词辨析
- 横征暴敛:侧重强制征税,与“刮地皮”的剥削性质相近。
- 敲骨吸髓:程度更甚,喻榨取至最后一分利益,二者常并列使用强化批判 。
四、文化背景
该词源于古代中国农耕社会,土地是百姓生存根基,“刮地皮”象征对民生根本的破坏。民国时期军阀苛捐杂税盛行,鲁迅曾讽刺:“刮地皮的好手,连地壳都要刮穿” ,折射民众对剥削的痛恨。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 鲁迅《准风月谈》
网络扩展解释
“刮地皮”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用于形容贪官污吏对百姓财产的极端搜刮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核心含义:比喻官吏利用职权,以各种手段残酷剥削、压榨百姓的财物,如同将地皮刮走般彻底。
- 感情色彩:贬义,多用于批判腐败行为。
2. 出处与典故
- 历史来源:出自《新唐书·程日华传》中的记载:“马瘠士饥死,刺史不弃毫发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 描述官员不顾民生疾苦,强行敛财的情景。
- 民间演变:清代进一步发展为俗语,强调“刮”字(刀旁)的暴力性,暗喻搜刮手段之狠辣。
3. 语言特点
- 结构:动宾式三字成语,简洁有力。
- 近义词: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
- 英文翻译:batten on extortions 或 fleece the people,体现剥削性质。
4. 用法与例句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或定语,如“贪官污吏大刮地皮”“刮地皮的政客”。
- 文学引用:欧阳山在《三家巷》中写道:“大刮地皮的政客,嬉笑怒骂,妙趣横生。” 讽刺官僚腐败。
5. 文化意义
该成语反映了古代至近代社会对贪腐现象的批判,至今仍用于警示权力滥用。其生动比喻和尖锐讽刺性,使其成为汉语中批判官僚剥削的经典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新唐书》原文或相关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榜运漕贡厕贱晨鸡带砺河山动容笃教舵机夺胎凡浊封建主奋权覆亡无日冈坡公诉弓仗钩葛苟然关见鬼伶精翰林子墨横逝惶愦黄台瓜回迹昏踰驾鹤西游简涩笺香加油添酱禁园库银牢坚连樷逻刹末篇谋道魄散魂飘齐儿群会人面狗心热盘上蚁子柔脃商老申审史评侍游书判肃香探找讨欢讨顺土库托诸空言晩菘违矫无造宪籍消陨邪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