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目迷的意思、目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目迷的解释

眼花缭乱。 清 林则徐 《广东越华粤秀羊城三书院观风告示》:“忆昔冬烘之誚,看花已愧目迷;覩兹夏课之勤,见猎依然心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目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视觉上的迷乱或困惑,常引申为因外界纷繁复杂而失去判断力或方向感。以下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经典文献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本义解析:视觉的迷乱

指眼睛所见事物过于繁杂或炫目,导致无法清晰辨识。

《汉语大词典》 释为:"目光迷乱;眼花缭乱"。例如光线交错、色彩重叠的场景可能造成"目迷"状态。

《现代汉语词典》 强调其描述"视线模糊不清"的物理现象,如强光刺激下的短暂视觉障碍。


二、引申义:认知与判断的迷失

由视觉困惑延伸至心理层面的迷惑,强调外界干扰导致理性判断失效。

《辞源》 指出其蕴含"为表象所惑,难辨本质"的隐喻,如《老子》"五色令人目盲"即批判过度感官刺激对心智的侵蚀。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目迷心荡"一词,进一步关联视觉迷惑与情感失控的连锁反应。


三、经典用例:"目迷五色"

该成语是"目迷"的典型应用,典出《荀子·劝学》:"耳聋五声,目迷五色",后演化为固定表达。

《成语大辞典》 释义:形容颜色纷杂使人眼花缭乱,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令人分辨不清。

如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只怕立朝之后,做主考房官,又要目迷五色,奈何?" 讽刺官场复杂环境中的决策困境。


四、哲学与文化的深层关联

道家思想中,"目迷"被视作背离"素朴"的象征。

《老子》第十二章 明确警示:"五色令人目盲",主张节制物欲以保持精神清明。

这一理念影响中国传统美学,如水墨画"以墨代色"的实践,即是对抗"目迷"、追求内在意境的体现。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23.
  3. 王弼(注). 《老子道德经注》. 中华书局, 2011. ISBN 978-7-101-07932-5.
  4. 蒲松龄. 《聊斋志异》.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325-8020-9.
  5.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成语大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20.
  6. 吴敬梓. 《儒林外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ISBN 978-7-02-014486-2.
  7. 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ISBN 978-7-208-15263-1.

网络扩展解释

“目迷”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有以下解释要点:

  1. 基本含义
    形容眼睛因外界干扰或自身状态而视线模糊、看不清楚。可指物理层面的视觉疲劳(如长时间用眼后的模糊),也可指心理层面的迷惑(如被复杂事物扰乱判断)。

  2. 使用场景

    • 生理层面:描述眼睛疲劳或视力模糊,例如长时间阅读后“目迷书页”。
    • 心理层面:比喻被纷繁事物迷惑,如“目迷五色”即形容因色彩或现象繁杂而失去判断力。
  3. 出处与例句
    该词最早见于清代林则徐《广东越华粤秀羊城三书院观风告示》中的“看花已愧目迷”,用于表达面对繁复事物时的自谦。现代用法如:“展厅内展品琳琅满目,令人目迷。”

  4. 扩展对比
    需注意“目迷”单独使用时更强调视觉或认知的模糊状态,而“目迷五色”则特指因色彩或表象复杂导致的迷惑(如所述)。

此词兼具具象与抽象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生理还是心理层面的“迷失”。

别人正在浏览...

阿巴拉契亚山脉安宜白鹭簔办案本域辨解谗贷吃白眼畴昔丹陛倒戢干戈第一次东征钝金发扬蹈励封爵風義遘迕规砭规建红炉哗诛诲谟俭吝角佩矫黠霁峯金冠金虎今日个劲正极杀就擒九尾禽埳轲口陈口传心授浪子宰相零凋令舍奴役驽愚赔産培壅辟尘谦卑篬筤君千里骥锹军寝苫枕草泉府纕冠任术阮孚貂湿津津施施而行绥徕听荧头足愿无谓泄漏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