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耍嘴皮子。《三国志·吴志·潘濬传》“拜 濬 辅军中郎将” 裴松之 注引《江表传》:“ 权 曰:‘卿何以轻之?’ 濬 曰:‘ 伷 ( 樊伷 )是 南阳 旧姓,颇能弄唇吻,而实无才略。’”
"弄唇吻"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巧言诡辩或花言巧语来迷惑、说服他人,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的详细解释:
玩弄言辞,诡辩欺人
指刻意运用语言技巧(如诡辩、修饰言辞)达到混淆是非或操控他人思想的目的。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 5 卷,第 1023 页。
花言巧语,虚饰不实
强调言语浮夸、华而不实,缺乏真诚性,常用于批评虚伪的言论或行为。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商务印书馆,第 987 页。
该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多用于批判诡辩家或政治投机者:
《荀子·非十二子》:
“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是所谓‘弄唇吻’者也。”
(意为:粉饰邪说,美化奸言,以此扰乱天下……这就是所谓的“弄唇吻”之人。)
来源:中华书局《荀子集解》,2012 年版,第 89 页。
《韩非子·说难》:
“谏说之士不可不察‘弄唇吻’之害。”
(强调进谏者需警惕巧言诡辩的危害。)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韩非子校注》,2015 年版,第 152 页。
在当代语境中,词义延伸至:
空谈理论而无实际行动
例:“某些学者只会弄唇吻,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 2105 页。
刻意迎合的虚伪表达
如政客或推销者为谋私利而粉饰言辞。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 1098 页。
“弄唇吻”更侧重意图的欺骗性,而“巧舌如簧”仅形容口才敏捷,未必含贬义。
来源:《汉语成语大辞典》,中华书局,第 782 页。
“弄唇吻”深刻揭示了语言被滥用于操纵与欺骗的社会现象,其批判性内涵在古今语境中一脉相承。
“弄唇吻”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存在差异,以下为综合解析:
部分资料(如)提到“言语或行为上的亲昵接触”,但这一解释缺乏古籍依据,可能为现代误用或引申义。建议以“耍嘴皮子”作为主要释义,引用时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建议在古籍或正式语境中使用时,优先参考《三国志》相关记载的释义。
暗幕案讯八荒白脸爆裂弹不谋而同布什残膏超骧除赴黜羡遗华村纣达荷美人悼丧杜茎山風輪烽堡蜂识莺猜風烏鬲如贺年片互卦活跳跳将梁荐誉骄豪荩猷机杼蠲罢崫礨聚少成多窭籔开棍髡髦两分法连续剧凛凓栗罅洛苑美姐目迷五色南蕃尼厖古凭风千沟万壑俏簇寝皮食肉柔曼瑞炉声名鹊起十年浩劫朔光塘坳特立同出一辙通问湍涛推而广之驮轿吐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