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射钩的意思、射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射钩的解释

(1).指 管仲 射 齐桓公 事。 春秋 时 齐襄公 昏乱,其弟 纠 奔 鲁 ,以 管仲 、 召忽 为师; 小白 奔 莒 ,以 鲍叔 为师。 襄公 死, 纠 与 小白 争归 齐国 为君。 管仲 将兵遮 莒 道阻 小白 ,射中其衣带钩。 小白 佯死,得先入为君,是为 桓公 。 桓公 即位后不记旧仇,任 管仲 为相,终成霸业。《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齐桓公 置射鉤而使 管仲 相。”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射鉤之贼臣,著匡合之弘勋。” 唐 杜牧 《杜秋娘》诗:“射鉤后呼父,钓翁王者师。”

(2).喻尝叛己而有宿仇者。《旧五代史·唐书·符存审传》:“远夷极塞,皆得面覲彤墀,射钩斩袪之人,孰不奉觴丹陛。”

(3).猜度隐微难知之事。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五:“世有紫姑神……能占众事,卜未来蚕桑,又善射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射钩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面与典故两个维度解析。

一、字面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射”为动词,指“拉弓发箭”;“钩”为名词,本义是“弯曲的金属器具”。组合为动宾结构时,“射钩”字面可解作“射击金属钩”或“用箭矢瞄准钩状物”。这种用法在古籍中多指代具体动作,如《淮南子》载有“射沼滨之钩”的记载。

二、典故释义 该词更重要的文化内涵源自春秋典故。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管仲曾为公子纠效力,在争夺君位时射中公子小白(即齐桓公)的衣带钩。齐桓公即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成就霸业。此典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被司马迁提炼为“射钩”意象,成为帝王胸襟与贤臣际遇的象征符号。

三、语义延伸 余嘉锡在《世说新语笺疏》中指出,该词在魏晋时期衍生出双重引申义:既指代“未遂的弑君行为”,也特指“化敌为友的政治智慧”。唐宋以降,文人常用此典类比宽宏用人之举,如韩愈《送张道士序》云“昔者射钩辱,今来感恩遇”。

四、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列为历史典故词,标注使用场景多集中于文学创作与历史论述领域。在政论文章中常以“射钩之臣”指代曾有嫌隙但被重用的能臣,如梁启超《管子传》评述“射钩之仇犹相也,桓公之度越寻常哉”。

网络扩展解释

“射钩”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

一、历史典故(本义)

指春秋时期管仲射中齐桓公(公子小白)衣带钩的事件。齐襄公昏庸时,其弟公子纠逃往鲁国,由管仲辅佐;公子小白逃往莒国,由鲍叔牙辅佐。襄公死后,两人争夺君位。管仲曾率兵拦截小白,射中其衣带钩,小白佯死逃脱,抢先回国即位为齐桓公。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最终成就霸业。

二、引申含义

  1. 比喻曾与自己为敌的旧仇者
    如《旧五代史》中用“射钩”代指曾背叛或有宿怨之人。
  2. 占卜或推测隐微难知之事
    南朝《异苑》记载紫姑神“善射钩”,指占卜未来或推测隐秘的能力。

三、文化意义

该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计前嫌”的用人智慧(如齐桓公重用管仲),以及历史典故对语言演变的深刻影响。

别人正在浏览...

抱住葫芦不开瓢辨色边奏兵帅敝蹝碧玉歌捕处布道陈师单缞电弧焊接地质力学高干耕力和退禾易毁恶隳引阍犬降敕降鉴旌捷旗敬纫矜夸及事几所吉象揩磨口顺莱子劳军棱坎良知丽康六六鱼龙凤驴券埋单慢行毛褐蟠夔偏邦辟恶甓社乾心清整曲私桑域社师事刃庶姑税务填压天仗挽须未消小胡同消鍊蟹文